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李安現象:台灣對李安的成就有沒有貢獻?政府應該出錢補貼電影工業嗎?
2006/03/08 11:57:46瀏覽1139|回應0|推薦7
再談李安現象:台灣對李安的成就沒有貢獻嗎?政府應該出錢補貼電影工業嗎? 作者:受氣包(初稿於2006/03/07) 聯合報社論,以責備的口吻說,李安得獎,台灣政府沒有貢獻,認為台灣人白白沾了李安的光榮,真的是這樣嗎?台灣的電影工業,已經沒落很久了,被港片和好萊塢電影打得抬不起頭來,有不少人借這個機會,希望政府應該採取措施,大力輔助國片發展。所謂大力輔助國片,說穿了就是要政府拿錢出去補助民間商業電影工業。政府的錢,其實就是老百姓的納稅錢,政府應該慷人民之慨,用老百姓的辛苦錢,來喂養電影界嗎? (一)這一段話是新任新聞局長鄭文燦寫的:“李安的前三部片,「推手」、「喜宴」及「飲食男女」都有拿新聞局的輔導金,去年在威尼斯影展獲獎的「小站」,及柏林影展獲獎的「微笑的魚」都是拿輔導金。” 我們看看媒體對李安的介紹,和他奮鬥以及出頭的過程,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新聞局這一筆輔導金,李安失業待在家裏絕對不會只有六年;除非奇蹟出現,好萊塢沒有那種凱子,準備白花花的銀子,來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台灣人,馬上執導演筒。即使李安是再好的人才,在正常情形下,如果想在好萊塢裏出頭,可能先要在影棚裏遞茶水,等看看有沒有伯樂賞識,短則三個月,長則三十年,都不一定有機會。俗謂,凡事起頭難,新聞局的輔導金給了他起頭的機會,因此說台灣政府對李安的成就沒有貢獻是不公平的。 那麼台灣社會對李安的成就有沒有貢獻?李安的父親是個教育人員,教育人員賺錢不多,但生活溫飽不是問題,如果台灣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怎可能讓李安在台灣受完基礎的教育,讓家人有能力幫助他安定的出國讀書?如果不是台灣一定品質的中小學教育,和國立藝專的栽培,給了李安繼續深造的基礎,李安在美國的求學之路必定要加倍艱苦,說不定只能讀野雞大學,混個學歷而已。李安不忘本固然要稱讚,但李安也沒有本錢忘本,今天他的成就固然是個人努力的成果,但是如果沒有台灣政府給他的機會,社會的栽培,和教育的基礎,不會有今天的李安。 (二)現在再來討論台灣政府該不該出錢補貼電影工業?一個有為的政府,當然要照顧他的人民,包括從事電影工業的人在內。今天的問題是,從事電影工業的人和從事其它行業的勞工有什麼不同?他們是不是應該得到政府的特別照顧? 你不能說台灣的政府對扶植電影工業沒有做事,問題是做得夠不夠,還有要做到什麼地方才算是夠。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所做的,自然是不符電影界的期望的,對於政府放棄中影文化城的作法,我也深深不以為然,這個政府實在太差勁了。但是對於要求政府要以公家的錢來大力發展商業電影工業,我難以贊同。 商業電影,本來就不該是一個民主國家政府的優先施政項目,政府本來就不必要去符合電影界的期望。如果有閒錢,國力雄厚,當然可以錦上添花一番,如果連老百姓醫療都無力照顧,我看不出政府有什麼義務去挪用應該充實基本民生建設的經費去特別扶助娛樂工業。這裏沒有看不起娛樂界的意思,人們需要娛樂,娛樂也是一種文化,重要的文化,但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施政是有優先順序的,今天國片活不下去,是因為老百姓不捧場,你不受國人歡迎,卻要政府用國人的錢來養你,這不太有道理。 也許一個有為的政府可以設個基金,或是鼔勵民間設個基金,提供新銳發展的機會,如果說要政府直接來贊助電影工業,拍攝紀錄片,科學自然歷史和等有教育文化保存意義的影片,才是政府的優先,我想商業電影的生存和繁榮,應該要由消費者來決定,而不是由政府來發救濟金,没聽過有誰自己不必努力,光領救濟能領成富翁的。政府官員當然喜歡你們叫窮叫可憐,你們叫得愈大聲,他們就更有理由編列預算,和你們上下其手大玩老百姓的錢,只是你們自己覺得好意思嗎?沒替國家賺錢進來,還要老百姓來養你,說得過去嗎? 商業電影界要自求多福,自己要爭氣一點,台灣有錢人多得是,自己要去找人出錢,不要動不動就要叫政府用納稅錢來補胋你們。有志氣一點,想要錢,拍出好電影來,讓老百姓自願從口袋裏掏出錢來,到時你會賺得流油。商業電影是賺錢的行業,是天邊閃亮的星星,做得好可以銷到世界各國,還為國家賺外匯。因此做個生金蛋的雞,不要當個偷吃米的老鼠。 ===================== 聯合報黑白集誰的驕傲? 李安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台灣的中國人歡欣鼓舞,說是台灣的驕傲。 李安走了二十多年艱辛的路才贏得這座小金人。金人的閃光照亮了台灣每一個人的臉,我們坐享其成,分享了這分榮耀。可是不免要自問:我們受之無愧嗎? 李安高中畢業後考了兩年大學都未上榜,最後讀了他歡喜讀的藝專。當時家人的失望、同學的目光、社會的集體心理壓力,造成李安多大的痛苦!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改,家長、老師對孩子的不正常期望不改,今後在各行各業研究創造的領域裡,還不知要扼殺多少像李安這樣有天分的人。 李安拍《斷背山》有美國風,拍《理性與感性》有英國風,拍《臥虎藏龍》有中國風,他的文化背景是東方的,但眼光與思維是西方的,這才叫「全球視野」,這才叫「國際化」。但是台灣現在處處強調「本土意識」,尤以教育、文化的自我束縛最為嚴重。如果台灣一方面表揚「文化地球村民」的李安,一方面又加緊推動文化鎖國政策,這不是南轅北轍、自欺欺人嗎? 李安曾有六年時間無電影可拍,在家洗衣煮飯,現在引李安為傲的台灣政府不知那時幹什麼了。當李安以拍外國電影拿了大獎,台灣的電影工業卻正在走向「終止」。李安已經自我「向上提升」了,但他救不了台灣文化產業的「向下沉淪」。那得台灣自己努力。 台灣以李安為驕傲只是「白吃的午餐」,要問國人是不是皆以台灣為驕傲才算數! 【2006/03/08 聯合報】 ======================== 台灣如何創造第二個李安? 鄭文燦/新聞局長李安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是台灣的光榮,但接著大家也會想到,一個在台灣產生的導演人才,畢竟是在美國拍片才能締造傳奇,台灣要如何創造第二個李安?台灣的電影如何起死回生?是我們的挑戰。 台灣電影產業的沒落,一個重要原因是十年前的入會談判,台灣放棄了電影配額制,讓好萊塢大舉入侵,國片從此一蹶不振。好萊塢影片充斥,使得國人的口味轉向,要再找回國片的核心觀眾,更是難題。 政府其實應該肩負起這項艱鉅任務,首先,台灣電影的最大困境是資金不足,新聞局已有規畫,目前透過行政院開發基金提供資金,解決拍片的財務問題,目前已出爐的辦法,是一億元以下的拍片計畫,由新聞局輔導向開發基金貸款,一億元以上的,視導演及劇本,由開發基金直接投資。 台灣其實在創意上並不缺乏,過去在藝術電影上,藉由新聞局的輔導金,培養出不少優秀的導演,李安的前三部片,「推手」、「喜宴」及「飲食男女」都有拿新聞局的輔導金,去年在威尼斯影展獲獎的「小站」,及柏林影展獲獎的「微笑的魚」都是拿輔導金。可見創意並不是問題,而是資金、市場與通路的問題。 除了資金外,還要替台灣電影打開通路,包括國片院線能否成立,以及國際行銷,不過,還是先要從提振國內市場開始,在好萊塢橫掃各國的情況下,其他國家的本國片市場都維持在15%到20%左右,但台灣卻只剩下約3%,如何找回核心的國片觀眾,需要較長的時間。 各國電影產業,除了好萊塢,幾乎都要政府扮演重要推手,台灣可以仿效北歐的丹麥,每年重點拍出一、二十部好片,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2006/03/07 聯合晚報】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bhuang&aid=19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