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兆玄算是那一門子的學者?
2008/06/13 09:28:38瀏覽3569|回應4|推薦18

引用文章劉兆玄

只因為劉兆玄在大學裡任教,擔任校長,就被稱為學者,這是很不恰當的。

一個學者,必須要不斷的從事學術著作,主持或參與研究計劃的研究,數十年來,劉兆玄顯然都沒有在做這些事。不是只要在大學裡任職的,就是學者,否則圖書舘的工友也是學者了。

劉兆玄的政治關係顯然十分錯綜複雜,從一九七一年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到現在已有三十八年,這三十八年期間,除了最初的八年,劉兆玄擔任純教授以外,其它的三十年時間都在當官,同時擔任各種酬庸性質的閒官和業務十分繁忙的大官,包括行政院副院長在內,沒有停過。

因此,除了他的博士論文,以及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當副教授時間,為了升等,還有另外四年正教授期間,為了保持名譽,可能發表一些論文以外,其它時間裡,除非他是超人,有分身術,否則不可能實質地參與學術研究計劃的研究與設計。這之間如果他還能有學術論文發表,八成只是掛名而已。以他的政治地位和在學術界的關係,想找到讓他掛名的人,是輕而易舉的事,那些人可能還會覺得很榮幸呢!

因此,我認為劉兆玄是個政治人物,他是個標準的學官:寄居在學術機構內的大官!

==================

劉兆玄的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 1965

加拿大雪布克大學化學碩士 1968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 1971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1971-1975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1975-197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企劃考核處處長 1979-1982

國立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1982-198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4-1987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87-1993

交通部部長 1993-199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6-1997

行政院副院長 1997-2000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2000-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基金會董事長 2000-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 2000-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2001.05-

東吳大學校長 2004.08.01-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 2006.05-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bhuang&aid=1955502

 回應文章

stool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無能是對學識內涵的真實體現,對無能者的生平事後的追究,不過亡羊補牢罷了
2008/10/29 22:44
初看文章還蠻中肯的。但總覺有一些異樣。
看到後面的回應才知是修改過的...特別是,不相信有時間云云...
應該就是後面加上的。也是讓整篇文章合理化的必須吧。

基本上,一個人的學識涵養,不可由學歷或論文、期刊來斷定。
這是內行人的"不能說的秘密"。
人情世故上的不可抗力,掛名發表,捏造實驗數據。乃人之常情。
況乎內容無用,詐取經費等主觀認定。
若講到澈底,則人人可是學者,亦可人人非學者。
畢竟在這種地位的高來高去,沒有第三者可公平論斷,若有,論斷結論也非人人可懂。

我常把學術成就這種東西,當成人與人之間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並非代表該能力就是如此而已。
或許可讓彼此買個保險。也就是,若此人可以得到碩博士的文憑。就算笨,也有一個最低限度,有個停損點準則。
當然,可以往正面的方向,我們可以表現出超越表像的學術涵養。提供給團隊超越預期的實質效率。
反之,往負面的方向。學歷等於是拿來唬不認識你實力的人。不過是一種盜世欺名的輔助工具而已。

把問題回到根本,若客觀的學歷與學識不能映射到一個人的能力。
那就不應該把學者這個名稱掛在嘴上。
對於文章本身我相當認同,我甚至對"時和"的回應更是心有戚戚焉。

今天問題的根本是,劉兆玄的所有表現,跟他的學術頭銜毫無映射。
這也是會讓人對他的學經歷好奇的原由,也是我今天看到此文章的原由。
試問台灣有人會把"李遠哲"與"劉兆玄"類比嗎?
亦或是有人會把"蔣友柏"與"連勝文"類比嗎?
劉兆玄的"無能、無知"的充分條件已經在媒體的高度曝光下,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這群人的眼裡。
而這些後續挖出來的東西。不管正方或反方而言,都不過是強化理解或辯解的必要條件而已。有無皆無法改變劉兆玄"愚蠢"的具體事實。

再補充"時和"所提的,劉兆玄多所具體的不合邏輯之處。
如,他認為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是否是"人為"添加。這方關乎到產品的上下架。
針對上述,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人為添加為下架的充分條件,而非毒物"含量"?
再者,這是科學問題?科學問題除了檢出值,難道還包含了"人為添加"的刑事犯罪?

而,檢出值為零,是外行話?在有效精確度下對零的定義。在十數年來的高等教育領域,在工業商業的經驗,還是第一次被推翻。
這句話告訴我們,是否應該要與菜市場的攤販爭論零與非零的情事。
更是否應對所有現存的量測儀器應該全面淘汰。因為在對零的正規化下,沒有一個刻度是正確的。所有一切的實驗數據將該被推翻?
因為我們都有定義出不存在的零。
而他告訴我們,科學的領域,零是不存在的。又告訴我們,應該去計較零是否存在的問題,而非"精度"的問題。

只有純數學才會討論的零。可以被行政院拿來作文章。試問,這是天才?或是白癡呢?

更進一步,民間廠商的進銷存貨,只有民間廠商自己知道。政府不可能知道?
此處的不可能已經包含一切的"不能夠"。
使用這種形容詞的人叫做內行,而其他者為外行?
若不可能成立,則現下政府所有的查察行動,都是在"不可能"底下的神蹟?
亦或是外行人作的不可能任務?

他的名言不只如此,當他的長官鼓勵消費,他的部屬鼓勵投資的同時。
他卻提升銀保、鼓勵存款救銀行,竟不知存款與經濟卻是兩相其駁。難道,這也是他的科學?
遇到民眾其抗議時,卻以民眾心情不好,可去觀光泡溫泉舒緩心情解決之。難道,這也是他的科學?

而我以媒體上的公開言論採樣,就統計的角度,得證明"劉兆玄"與"愚笨"的相依度非常的高。不曉得這樣算不算科學?

有一大群的博士當部屬,也要有足夠邏輯能力的通才來領導這些部屬的專業。

從劉兆玄的言談中就可看出這個人的邏輯能力與通才性。
就無論在此腦袋下所決斷出來的政策。
我們事後諸葛地去搜查他的學術研究等等,也只剩亡羊補牢的心態吧了。

在這邊,我對"時和"的想法補充些我個人的意見。
理學與工學的差異,讓我們得知,化學與化工的不同。
理工本一家的看法,甚至理勝於工的觀念,在幾十年後的今天要有些改變。
工學的領域、難度為了應付實作技術上的需求,已經不亞於理科。
且理工優先的觀念,更可進化到"通才優先"的新觀念上。

我的想法是,若現代學子能以工學為中心向外擴展出各領域的通用才學。
對社會直接正面的影響將會最快、最大。
理由是,工業提供需求,因需求而研究,並取得更進一步的應用。
需求是這整個系統的原點,也是教育與實用接軌的銜接點。
而,工科是最貼近需求的。
而現任的行政院長本身明顯不具有我所設定的條件。
況乎在此範疇下的一切推論。
這是我他的"愚蠢"所猜想的理解。

吹牛皮 大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gree
2008/07/13 14:03
agree with you!
謝謝你的來訪, 我為你又寫了下列文章, 請您來賜教批評: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培養一個政治人才很不容易
2008/06/13 15:35

開啟台灣經濟奇蹟的前輩如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都是理工科背景。

無獨有偶,帶領大陸上經濟起飛的領導人如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溫家寶等也全都是理工科背景。

理工科背景最大的好處是會嘗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擺平問題。台灣需要的是真正苦幹實幹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利益分贓債留子孫的擺平問題。

在您上一篇文章中 http://blog.udn.com/ubhuang/1952400 有讀者回應:

>> 不得已佔用這個留言版,因為支持您的這位時和先生不開放回應功能.
>> 這位時和先生引用聯合報的社評,作出的結論是,很多歸國學人很有國際觀也愛台灣,那相較之下,住在台灣沒出國留學的就很貪腐很不愛台灣又沒有國際觀嗎?
>> 這個結論的"言外之意",相當有趣.

一個 〝若 P 則 Q〞 的命題,被這位讀者引伸為 〝若 非P 則 非Q〞。要是像這種連邏輯都搞不懂的人才出來當民意代表,包括立法院或是政壇上能不亂才怪!這也是 時和 不敢開放回應功能的原因。如果那位讀者是理工科的背景,時和 就去撞牆!

理工科的背景和文法商科的背景各有所長,在教育、體育、美育、德育、甚至是群育上,要尊重文法商科深厚的人文素養;但是在解決問題上,也要信賴理工科務實的方法。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Liu Chao-shiuan is still doing research
2008/06/13 10:35

If you go to google scholar and type in Liu, Chao-shiuan, it will respond you with many publications of this person. For example:

J. Mater. Chem., 2003, 13, 135 - 142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luorinated -ketoiminate and imino-alcoholate Pd complexes: precursors for palladium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Yan-Hsiu Liu, Yi-Ching Cheng, Yung-Liang Tung, Yun Chi, Yao-Lun Chen, Chao-Shiuan Liu, Shie-Ming Peng and Gene-Hsiang Le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charge-neutral Os(II) emitters: generation of saturated red emission with very hig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Yung-Liang Tung, Shin-Wun Lee, Yun Chi, Yu-Tai Tao, Chin-Hsiung Chien, Yi-Ming Cheng, Pi-Tai Chou, Shie-Ming Peng and Chao-Shiuan Liu

Organometallics, 23 (15), 3745 -3748, 2004.
Highly Efficient Red Phosphorescent Osmium(II) Complexes for OLED Applications

Yung-Liang Tung, Pei-Chi Wu, Chao-Shiuan Liu, Yun Chi,* Jen-Kan Yu, Ya-Hui Hu, Pi-Tai Chou,* Shie-Ming Peng, Gene-Hsiang Lee, Ye Tao,* Arthur J. Carty, Ching-Fong Shu,* and Fang-Iy W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300 Hsinchu, Taiwa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J. Mater. Chem., 2005, 15, 460 - 464
時季常(ubhuang) 於 2008-06-14 08:16 回覆:

謝謝你的指正,我已就你的回應,在文章內容上做了修改。以後請繼續指正。

我讀研究所時有一位同學在大學裡當教授,有次她拿了一本書來說要和我合寫book review,我寫了之後交給她,授權由她整合。沒多久文章在某個學術期刋登出來了,我一看,內容和架構百分之九十九是我的,她大概只就文章做了一點潤飾而已,而她把她的名字排在第一個,把我排在第二個。

我不相信劉兆玄最近這三十年來還能夠真的在從事什麼學術研究,做學術研究要耐得住寂寞,還要全心投入,除非劉兆玄是個超人,有分身術,否則他不可能一面當官,一面做學術研究。

那些有劉兆玄名字的著作,估計都是掛名的。以他的身份地位,要掛幾個名字,還不是輕而易舉,被他掛到名字的人,還會覺得十分榮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