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心,對ADHD不要輕率治療
2007/12/04 03:21:13瀏覽3487|回應3|推薦24

引用文章關於多動與注意力缺乏症的吃藥問題

對家裡有ADHD的小孩的家長來說,經常要遇到二個天人交戰的事,一個是要不要讓小孩吃藥,另外一個是要不要駡小孩,或施以特別的行為治療。

從最新的幾個研究結論來看(下方說明),不論那一樣,最好還是採取保守一點的態度比較好。

學校方面(老師?)很可能會高興你讓小孩吃藥,因為那是你的孩子,不是他們的!對不少教育人員來說(當然不是全部,有良知的人還是很多的),小孩吃藥以後,整個行為改變,他們容易管理,至於那藥對小孩的未來可能有什麼副作用,那不是他們所在乎的事。

在台灣方面,對於所謂的ADHD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遇到問題就吃藥,就像濫用抗生素一樣,連醫生也是這麼做。

最新的研究發現(剛發佈一個月不到),ADHD的小孩有個共同現象就是大腦中的一個cortex發育較慢(但其它部份發育正常),也就是說,一個十一歲的小孩,他大腦的某一部份可能只有一般八歲小孩的發育程度。

如果這個發現是可信的,那也就難怪這種小孩子的行為會經常缺乏一致性,而且自我控制和組織能力會比一般小孩差,因為他的發育不平衡,外顯出來就是行為不協調。

如果這個理論是可信的,那麼當那一部份的發育和其它部份產生協調以後,ADHD的症狀應該就能得到改善。從研究的樣本當中發現,有半數的小孩得到這樣的改善。

如果真是如此,在發育還沒有平衡之前所做的「治療」(藥物上或行為上),「有些」說不定是有害的,對等到將來發育平衡以後,說不定會留下不好的影響。

在過去的研究認為,人的大腦到了七、八歲時,已經發育完畢。但在去年我參加一個心理學者的演講會,有新的研究發現大腦到了青春期時,會再一次發育。這是非常確定的研究,並非只是猜測。

如果如此,那麼對ADHD的小孩來說,青春期是一個改善的契機。但是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善用這個契機,這大概不是我坐在書房裡就能下的結論,需要研究團體做一些設計和實驗才行。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bhuang&aid=1425380

 回應文章

*菜菜子*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07/12/11 12:43

家有特殊兒的我們

一直都不孤單

有時我覺得最孤單的是孩子

我們的決定 他們都得接受

所以

我們每個決定都很難


http://yes7asia.pixnet.net/blog

燁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的精神醫學治療,尚不夠成熟
2007/12/05 02:04

曾看過國外的特殊教育資料,對於過動兒的治療方式,並不是一味給他們吃控制情緒的藥物(那只是治標,也是台灣人力不足之下的常見方式),而是找出真正讓他們可以專心的行為模式(那就是治本了,雖然必須投入相當長的時間,卻可以在找到之後,真正幫助到孩子,還能幫孩子找回自信,走出事情總是未完成的沮喪焦慮感,甚至還能造就傑出的未來)。


其實,就算是臨床的精神科醫師,也會因為經驗不足而誤診。許多權威研究的累積,也是許多失敗經驗換來的。所以,當發現家中有類似 ADHD的孩子,除了尋求醫學協助,家長自己也要投入一些學習研究,才可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精神醫學的範圍很大,卻常被人質疑,誇大了「病」的嚴重性,而如果真正深入研究,就會發現,知道了是病,就有機會解除內心長久的困擾,還是相當有助益的!


http://blog.udn.com/win82892#
時季常(ubhuang) 於 2007-12-05 03:04 回覆:

關於國內的情況,我不敢批評,因為所知有限。美國的ADHD的研究在量上面應該是比較大的,事實上美國在教育有關方面的研究的量,很可能是世界第一的,但從個人的經驗裡得知,他們在品質方面,讓我抱持很懷疑的態度。

我曾和美國一位ADHD研究的權威有所接觸,包括他個人,他手下的研究學者,和他的研究中心。去讀了他所發表的論文,我發現他的研究,二十年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雖然一直有新資料,但是寫來寫去,還是一樣的東西,沒有什麼突破的發現。(多少所謂學者,一輩子就是靠著這麼一樣所謂的研究,一事無成的在過日子)。反倒是醫學界時不時會有新理論出現。

他的研究中心在暑假時進行一個兒童營,專收ADHD的小孩,那是他們研究計劃的一部份。當時我本來也想把小孩送去參加,讀了他們的研究計劃以後,卻發現漏洞百出,粗糙得不得了(這樣子也可以拿到經費!)。我向主持者提出質疑,她也只能硬拗,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瀟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的好
2007/12/04 06:34
我家阿丹15歲,正值青少年期,許多外顯的adhd特性,正逐步「淡化」。我並不認為這些特性真的消失,而是
1.在「發揮長處、削減短處」下,以及
2.在愛、尊重、與策略下
將他的潛能、自信等挖掘、發揮出來。
另一個原因是,某些過動兒所謂的負面特質,往往正是他們正面的特質。

影響過動兒正向或負向發展的因素非常非常多,父母、學校、四周人、過動兒本身個人特質...有太多太多變數。這些都是我長期以來思考的重點,這些議題非常有趣,但也非常令我感傷。我在阿丹身上看到的正向因素,卻在我四週許許多多朋友身上,見到他們明知何為正向因素,卻受制於現實,而讓他們過動兒孩子走向負向成長。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這兩個網站看看。也謝謝企鵝爸爸讓我有機會在這裡「捉著麥克風」"過過癮"!

《家有過動兒》網上聯盟

《家有過動兒》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