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28 09:38:09瀏覽4643|回應10|推薦34 | |
讀完了陳文茜的 "啊,外省人哪!" 這篇文章,心中有很複雜、說不清楚的感受,有一點挫折、失望,憤怒、悲傷,還有一些錯愕、哭笑不得。 "外省人" 原是一個很普通的稱謂,但從某一些人嘴裡叫出來就帶有很多歧視、屈辱、輕侮、嘲弄,甚至還有一些敵視、仇恨的意味,跟早年聽到台籍朋友口中的一些稱謂頗有相似之處,他們常稱山地居民為 "青番"、"番仔"、"山地郎",有時也有意無意地叫從大陸來的人為 "阿山"、"山豬",把一些從廣東梅縣等地移居台灣的人稱作 "客郎"之類。(把有夫之婦的情夫稱作客兄,不知是否有關?) 更不可思議的是住在北台灣的人總稱南台灣的同胞為 "下港人",稱農民為 "草地郎"、"莊腳郎" ,把做工的人叫成 "黑手仔" ;這些稱謂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階級意識、瞧不起、自覺高人一等的味道。 抗戰時期,許多同胞逃難入川,四川人把這些從長江下游避禍重慶等地的人稱為 "下江佬";在上海,有很多拉黃包車、擦鞋的人、廚子、剃頭匠大都是從江蘇北部各縣來的,他們就被稱為 "江北佬",而在中國北方,南方去的人常被視為沒有文化的 "南蠻"。 不過很諷刺的是台灣民主化了後,為了搞選舉,要爭取選票,於是 "下港郎" 變成了南部鄉親,"山地郎"、"番仔" 變成了原住民,"客郎"因選民人數較多,就被冠上了頗有尊敬意味的客家人之名,原本被稱為 "外勞"、"外配" 的一些人,則一律被改稱為新住民,而越來越凋零的外省人沒有多少選票,於是變成了有些台灣人認為“該滾回大陸去”或 “跳台灣海峽”的那一群人。 陳文茜寫這篇文章,原本有點為外省人叫屈的意思,她認為,外省人,不管是 1947 年來的,抑或是他們的下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都曾為台灣這塊土地盡過心、出過力,多數和本省人相處得也很融洽,意思是要台灣人也該想想外省人的好。 問題出在她始終把外省人視為二二八事件的罪魁禍首,認為那是外省人的原罪,然而事實卻並非如她所言。她文章中所指老蔣總統於 1947 年 3月 7日派遣國軍第 21師部隊來台鎮壓,“見人就掃蕩”之說,根本不是史實。她只強調: “穿著拖鞋、老式短褲的台灣男女老少被打死在地上”,卻沒有依據中央研究院所提出更符史實的報告,說明在那場事件中,還有多少外省人被殺害。 我們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父親於抗戰利後,就帶著我們一家,到故鄉浙江紹興祭祖之後,來到台灣,從事戰後重建工作,原來打算完成任務後,就回老家去,還買了許多砂糖和草蓆準備回去送給親朋好友,誰知戰亂阻絕了回家的路。 沒多久,二二八暴亂延燒到南台灣,父親在下班回家途中,被暴民攻擊,頭部被打了四個大洞,昏倒在染血的路上,直到半夜大雨傾盆,把父親淋醒,他一路爬回高雄港務局,被同事緊急送醫,才活了下來。暴徒也一把火燒掉了我們家,母親在一位親如家人的奧巴桑協助下,帶著我們三個孩子躲進了高雄要塞避難。這位奧巴森是一位單親媽媽,她和孩子一直和我們一起過日子,後來因為不願隨我們搬到台北,才離開了我家。 陳文茜一直把二二八事件視為外省人迫害、屠殺本省人的事件 ,她其實就是“鼓吹”歧視與仇恨的那些人之一,如今倒過來要替外省人爭“該不該在台灣活下去的權利”,是否很矛盾 ?很讓人啼笑皆非 ? 除了哭笑不得,也讓人感到錯愕的是“外省人”或“本省人”這些稱謂的背後,是否意味著台灣只是一個省? 究竟又是那一個國家的一個省呢 ? 如果 ”本省人“代表的是本土的台灣人,那麼原住民豈不是更本土 ? 客家人又該怎麼歸類呢 ? 他們是否有權利在台灣活下去呢 ? 那麼誰有權決定 ”外省人“該不該在台灣活下去 ?陳文茜要台灣人想一想這個問題,真是豈有此理。 (欲讀陳文茜原文者,請上 Google,鍵入 "啊,外省人哪!" 字樣即可)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