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07 14:39:15瀏覽1688|回應1|推薦17 | |
前些日子聯合報有一則報導說,國營事業的閒置土地約有 3000公頃,加上政府部門和軍方的未妥善使用土地,數量一定非常可觀,不過重點是這則報導跟最近企業出走,不再投資台灣的消息,應該有一些聯想,令人懷疑政府是不是真的希望企業留在台灣,振興經濟,讓人民過好日子。 蔡英文政府上台一年多以來,台灣經濟始終未見起色,投資環境不僅沒有改善,反有惡化現象,各大企業因而被迫轉去其他國家或中國大陸發展;就在幾天前,鴻海企業老闆郭台銘在白宮跟美國總統一同宣布,將投資百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設廠,台灣人民在電視上看到那樣的景象,除了感到悲觀之外,有些人倒過來批評他,以 "商人無祖國"、"商人重利輕情義" 等言辭譏諷那些企業負責人,卻沒有思考一下,孰令致之? 其實這一切問題都因當前政府施政無法建構和諧社會與友善投資環境所肇致;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打著改革的旗號,以鬥爭的手段,推動所謂轉型正義,專心一志清算追究國民黨黨產、強行實施一例一休勞工決策,以及推動公教年金改革,結果社會各階層被分化、勞資對立、社會動盪不安,企業當然不敢在國內投資生產,連年輕人也覺得留在台灣沒有前途,先後到澳洲、日本,乃至中國大陸尋求發展。 工業總會不久前曾發布 2017 產業政策白皮書,指出蔡英文政府這一年多以來的 ”五缺六失“ 已使企業無法考慮繼續在國內投資生產,紛紛考慮外移;這五缺六失包括缺水、電、土地、勞工、人才,以及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這六大投資障礙。 早在政府推動“鮭魚返鄉”計畫,吸引台商回國投資時,就已顯現,無法取得適用投資土地是使台商怯步不返的最大問題,如果政府可以協助他們取得設廠土地, 加上水、電等生產資源無缺、租稅條件優惠,台商自然樂於返鄉投資,屆時亦能憑優厚待遇吸勞工與人才,可是政府卻遲遲未能展現魄力與效能去解決這個問題。 聯合報的這則報導說,國營事業閒置的土地以台糖占最多,達 89.75% ,面積為2671公頃。台灣光復以來,中央政府從接收日據時期資產、推行土地改革、徵收等措施,掌握了不少土地,除了放領給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政策、建立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之外,有相當一部分土地,在黨國一體的時代,撥給了政府公務和軍事機關、國民黨,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使用,這些土地也有不少被閒置迄今。 國營事業閒置土地可能不在市區,但市區裡卻明顯可見有許多閒置的官方或軍方閒置土地,其中包含前台北議會舊址、前空軍總司令部舊址等,還有一些國有土地被撥借給了一些機構使用,作為辦公廳舍、員工宿舍等,雖然當下那些宿舍已破舊不堪,但因有部分退休人員占居,無法收回。 如今, 既然在國民黨名下的資產被認定是不當黨產,必須收歸國有,那麼各部門和軍方的土地也應該由國家主管機關收回統籌規劃運用,依據土地特性,做好道路交通、水電與通訊管線等基本建設之後,或設為工業區供企業投資生產,或廣建社會住宅,實現民生主義 “住者有其屋”的理想。 人民要能安居,始能齊家樂業,全心全力拚經濟,經濟景氣由是繁榮,社會因而安定和諧,少子化、老人長照等問題也將能夠逐一解決。執政者選前講大話,當選後就把當初揚言要興建 25萬社會住宅的承諾拋到腦後,或以土地取得困難作藉口,不願解決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在 2018 和2020 兩次大選前,選民真該睜大眼晴,看看那些想爭取連任或有意執政的人是否真心誠意願意為企業解決投資問題,為無殻蝸牛建造棲身之所,別再上當受騙。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