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是一個和稀泥的社會!
2023/09/21 15:18:18瀏覽2130|回應1|推薦19

        我的學術專業是食品工程,所以對於這些年來發生的食品事件,如三聚氰氨、起雲劑(還有人記得那是什麼嗎?)、地溝油、病死豬等等這些事件,多會比較注意,有時候看了別人說外行話,也難免啼笑皆非。比如這次的台灣進口蛋標示有效日期一事,媒體吵吵鬧鬧了半天也搞不清楚,事實上這個保存期限不是隨便標的,而是必須先做過「虐待實驗」,得到統計數據,再用公式計算出來的。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清楚它的「產品履歷」(即生產、運輸、倉儲、上架各花費幾天、各是什麼樣的環境)把數據帶入公式,馬上就可以得到答案!

        這種東西對我們學食品保存的,算是常識,一般大眾並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但是對於你吃下肚子裡食品,到底是哪兒來的,有什麼成份,就應該是每一個消費者都必備的知識。通常市面上的加工食品,都會有「標示」,包括食品的成份、對應一天生活所需的營養含量,是否含過敏源,以及產地(或製造地)。這些資訊因應各國的法規要求而有所不同,在這一點上我們台灣做得算是很不錯───如果這些資訊是正確的話。

        為什麼這麼說?我舉一個例子。讀者們還記得「新竹米粉」事件嗎?新竹米粉享譽全球,但是後來發現它的米含量居然不如玉米澱粉,所以有關單位就規定,如果米的原料量不夠,就改叫「新竹炊粉」。這個例子聽起來很好笑,但是也代表政府一定「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樣的例子,美國就不一定做得比我們好。比如常見的花生醬,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大部分的花生醬產品,在製作的時候都先把高價的花生油榨出來單獨賣,而剩下乾的花生渣(稱之糟粕也未嘗不可)再混以便宜的植物油(如棕櫚油)甚至氫化油脂「還原」成花生醬!你說它有沒有標示?有的,在成份的欄目裡,但是有幾個人會仔細看呢?若因此「花生醬」被要求改名,那更是天方夜譚了。

        然而,不知道是無心還是有意,上面談到的「新竹米粉」,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例子,畢竟我們都知道,許多鳳梨酥的內餡兒是冬瓜醬,但是也沒有看到哪個鳳梨酥被改叫冬瓜酥的。當然,什麼事都要上綱上線,比如說牛舌餅沒有沒有牛舌,那當然大可不必。可是,台灣的食品界卻存在一項陋規,讓大家有巧門可以鑽,這就非常要不得,那就是「摻合」。舉個例子來講,一定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市面上買的奶粉,有許多摻了「糊精」(不信你自己去看看),廠商為什麼可以這麼做?因為我們的法規上訂的,只要含奶粉量50%就可以叫奶粉!我真想知道這一條是誰訂出來的?

        聰明的你一定聯想到了是不是?我們台灣的茶葉世界馳名,但是只要是含5%的台灣茶葉,就可以稱作「台灣茶」!你想想看,進口廉價的越南茶來做手搖杯茶飲,消費者多半不會介意(不過有些茶飲連茶的成份都沒有,你信不信?),但是混到以兩計價的台灣高山茶裡頭(還佔比甚高)說這是台灣茶賣給你,你樂意嗎?

        相信我,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回爆出來業者把進口蛋混在國產蛋中,一起做成液體蛋,竟標示生產地是台灣!稽查單位發現之後,業者喊冤,說是畜產會、農業部要他們這麼標的!我聽了真是氣不打一處出來,液體蛋雖經過加工,但還是原材料呀!那些政府官員學者專家會不懂嗎?你說這沒有特別的背後原因,打死我都不信!

        政府居然帶頭幹這種事情,那我們稍微想想,台灣進口的「萊豬」,不會一直都掛零吧?它們都到哪裡去了?政府推廣的「台灣豬」標章,大可以解釋為「只要有多少百分比的台灣豬肉就可以稱台灣豬」,那你還相信這種玩意兒嗎?我敢說要不了多久,台灣的餐廳或食品業者必定會自創「百分之百台灣豬」的標章,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細思極恐,我們身邊有多少東西,吃的用的,都可以用這種「和稀泥」的方式,把你給搞昏頭了;你花了大錢,以為吃出了健康,甚至感覺到愛國,殊不知商人把你的鈔票賺得飽飽,肚子裡笑你是大笨蛋呢!你會問,那政府呢?說你是笨蛋嘛,政府?它是幫兇呀!誰叫我們,就是這麼樣一個「和稀泥」的社會!

田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yc54&aid=179893239

 回應文章

!#@$%^&*()_+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23/09/28 11:33

很多奶粉蛋白質20%出頭。一半以上是糖分。加一點點什麼鳥蛋,就能當成機能高級食品騙人。

看成分,比蛋白質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