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靖萱 天下雜誌285期 2003/10/15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上偉大領導人的共同特性,就是在時局沉晦不明時,依然領航前進。德川、康熙、邱吉爾與羅斯福四位領導人,在不同時代,為何能不畏動盪,爭取國家與人民的最後勝利?
歷史定位與貢獻——
邱吉爾以六十六歲高齡擔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自二十六歲(一九○○年)當選議員後,開始進入社會及政治核心。他曾兩度當選英國首相,在此之前也曾任殖民地事務部次長、貿易大臣、海軍大臣等要職。一九四五年戰後大選落敗後,專心寫作,並在一九五三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英國人之一。
領導力——
邱吉爾曾說,「真正的領導者並不是企圖去領導別人,他們只是自然流露出領導者的氣勢,在他們找到通往勝利之路時,順其自然地接受追隨者的忠誠。」他也說,「民眾心目中的領導者,應該要能確定怎麼做最好,或至少要能下定決心去做。」
視野宏觀,願景明確,讓民眾追隨
有次邱吉爾在坐船前往華盛頓特區時,有感而發地寫道,「或許偶爾離畫遠一點,才能觀賞到全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風雨飄零,但邱吉爾不將眼光侷限在英國本土,卻放在北非、地中海、中東及大西洋等其他戰區,認為唯有全面解決德國對這些地區的威脅,才能保全英國。
CBS的愛德華.慕羅(Edward R. Murrow),曾經稱讚邱吉爾,「他讓英語生動了起來,流傳到戰役中鼓舞士兵。」邱吉爾是相當傑出的演說家,他透過演講與群眾溝通,總能以慷慨激昂的言語打動民眾的心,也激發英國人對抗希特勒的情緒。他的辯才無礙,在他從事政治及軍事活動時,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邱吉爾認為只有以最寬廣的角度來看待眼前問題,並找出問題核心,才有能力處理所有細節。邱吉爾的備忘錄和演說中最常出現的句子就是,「只要找出問題的核心,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果斷、危機處理能力
邱吉爾擁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冷靜性格。當英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充滿危機的黯淡局勢中,總是在親自到第一線坐陣指揮,鼓舞士氣,安定人心,帶領英國抵抗一次又一次德軍的威脅,並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危機。在二次大戰時,他勤於奔走在美國、俄羅斯及歐洲各地,尋求作戰資源及協助。他厭惡延宕、因循妥協和利益團體的自私愚蠢。
美國發生九一一當下,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當下就衝到現場指揮,心中所想的,是倫敦大空襲時,邱吉爾也在現場處理危機的精神。
敏銳的洞悉力
邱吉爾對於局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邱吉爾就已經察覺德國納粹重整軍備的擴張野心。因此,強烈地堅持應該積極抵抗,絕不能與德國妥協,否則只能坐視德國勢力的擴大,對歐洲將帶來極大的威脅。並且堅決地與當時一心想和德國保持和平關係的保守黨政府持相反意見,大肆抨擊對國防的忽視及姑息政策。
事後也證明,邱吉爾對德國的看法及態度是正確的。一直到大戰爆發,擔任首相後,邱吉爾還是堅持當初的主張。之所以有洞悉力,是因為他熟讀歷史。他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最欠缺思考的時代,每天只看頭條新聞和短評。說不定歷史能夠指導我們度過難關。」
讓組織明確,每個人都負責
他非常厭惡任何純粹建議性質的會議或組織,或是主席沒有全權做決定的會議。所以他精簡自己的組織,迅速縮減會議的數量,和難以剷除的多餘管理架構。他堅信在沒有領導者負責的情況下,共同決定的機構會流於姑息妥協。藉由授權,邱吉爾讓自己的精力集中運用在重要的議題上。即使邱吉爾一生戰功彪炳,功績輝煌,卻在一九四五年的戰後首度大選中,遭人民摒棄,結果工黨擊敗邱吉爾的保守黨,因為人民此時需要的是戰後重建與社會復原。這顯示「時勢造英雄」,在不同的環境中,需要有不同領導風格的領袖來帶領眾人。當戰爭結束,英國人民不再需要「抗戰英雄」邱吉爾來帶領進行重建、復原工作。但他終究還是在一九五一年東山再起,再度登上首相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