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藏冰制度】
2018/10/21 18:08:53瀏覽138|回應0|推薦0

今年夏天熱、熱、熱!“好想吃冰”、“趕走暑氣”的念頭常盤心中,有一天突然好奇心起,沒電力、沒冰箱的古人,有夏冰嗎?

後來查了一下,根據史籍記載和考古實物,證實商朝已經掌握了秋貯冬藏、冬藏夏用的規律,也知道貯藏天然冰塊以用來飲冰、冰鎮保鮮和防暑降溫治病等「冰用」。而到了周朝,「冰」的管理已有一套完整的「藏冰制度」和「禮儀制度」。藏冰有制度而且和禮儀有關?21世紀的我們真的很難想像。

「藏冰制度」

根據《周禮.天官.凌人》記載:「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大喪共夷槃冰。夏,頒冰掌事。秋,刷。」

凌人,就是掌管“冰政”的官吏,管理鑿冰、藏冰、開冰、出冰。周的採冰人稱“冰者”(奴隸),在淩人監管下,每年十二月入深山溪谷或江河冰面上鑿冰。「三其淩」,是說先估計用冰量,再斬冰三倍藏入冰室。

後面幾句指出所藏之冰不只用於日常食酒,也充分利用於祭祀、賓食、喪祭(諸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暑月薨者給冰)等活動,且由於夏冰難得,天子、國君通過“頒冰”儀式,賞賜貴族冰塊,冰塊成為“禮”中的一部分。最早的“頒冰”記載,見中國最早的農事歷書《夏小正•三月》:「頒冰」《傳》云:「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由以上得知,古人對於「冰」的管理記載清楚,淩人掌冰主要是冬天藏冰、春天開冰、夏天頒冰、秋天清冰,順四季更迭而調整藏冰事務。

「祭司寒」

另外,《詩經》〈豳風.七月〉:「十二月鉅冰嗆嗆響,正月放入儲冰房。二月開冰窟,祭祖宗,獻上酒菜和羊肉。」可看出,不僅採冰、藏冰、開冰有一定時間,還有相沿成習的儀式,這藏冰、開冰儀式在西周形成以後,便為後代各朝沿襲仿傚。

古人敬天神,凡事尊循協調陰陽的禮制,夏日用冰在古人看來是逆天時的行止,所以季冬藏冰和仲春開冰都要祭司寒(水神)。(藏冰,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於冰室祭司寒神;開冰依以桃弧棘矢於冰室戶內之右。“桃”取“逃”的谐音,寓意逢凶化吉,“棘”是古人避邪之物)

「掌冰、採冰」

西周以降,各朝都有專職“掌冰”的官員,分別是“淩室長”、“淩室侯”、“冰井使”、“上林令”等;而採冰所役使的對象,西周是冰者(奴隸),唐代由專門的“採冰戶”負責,宋代則是“役兵”採冰。

「藏冰」

相對於周的「斬冰,三其淩」,各朝對藏冰的尺寸、藏冰的數量等管理更具體。例如《唐六典》的記載:「凡季冬藏冰每歲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於山谷鑿而取之,先立春三日,納之冰井。」或北宋《天聖令》:「每年皇城司藏冰,每段方一尺五寸,厚三寸,孟冬先以役兵護取冰河岸,去其塵穢,季冬冰結,運送冰井務。」

「取冰地點」

而從「管州於山谷鑿而取之」一句,則見唐對取冰地點有嚴格的要求,所藏冰必須取自“深山窮谷,固陰冱寒”之地。唐對冰的加工非常嚴格,工序尚分,鐫而取之、躍湯補之、火泉填之、磨礱平之等。「冰井」則指儲存加工好的冰塊,唐代的冰庫多採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稱冰庫為“冰井”。長安冰井有二,稱東冰井、西冰井,或內冰井、外冰井。到了宋朝,取冰偏向實用性,神宗用「治灶藏冰」取代“深山窮谷,固陰冱寒”之地。「治灶藏冰」具體來說,先規劃出一塊地,平時種植蔬果,冬天則引水澆灌,待其冷凍成冰後再鑿取冰塊。

「冰庫」

古人藏冰的地方為凌陰、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冰庫,是1976-1977年間在陜西鳳翔發現的春秋淩陰遺址。時間越往後,冰庫的規模越大,到了清朝,北京城共設冰窖18座。

「盛冰器」

自冰庫取出的藏冰,需用專門的盛冰器放置,這盛冰器就稱冰釜、冰鑒、冰廚。《周禮》中提到「祭祀共冰鑑」,這“冰鑒”(鑑同鑒),類似盒子,內部空,置冰於其中,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保存食物新鮮。由此可見,鑒是冰箱之祖了。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出土一件“銅冰鑒”,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1830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