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8 07:49:29瀏覽4235|回應13|推薦16 | |
最近很多人為「台灣話」一詞爭吵不休,有人認為「台灣話」早已經指「閩南話」。有些客家人和原住民為此打抱不平,為什麼他們的語言就不算是台灣話。而且電視節目一提到台語發音,講的總是「閩南話」,對台灣的少數族群似乎不公平。 其實「台灣話」可以當單數用,也可以當複數用。閩南話、客家話和各種原住民語言不都是「台灣話」的一種嗎?指它為「閩南話」的人比較多,也不過反映族群人數的多寡而已。 而且台灣的「閩南話」早和福建人、新加坡人和南洋人的閩南話,在腔調與用語上完全不同。就是在台灣,南部人和北部人的腔調也很容易分辨。料想客家話和各種原住民的話也沒有兩樣。 語言本是一種表達意志和相互溝通的工具,語言是活的,會因生活環境和使用需要的改變而不斷演變。除非你是一位語言學家,想利用語言的變化來追溯民族的遷徙、融合和消失,和不同文明的形成與興衰,一般民眾何必為這溝通工具的名稱斤斤計較呢。我們不會為「腳踏車」、「自行車」、或「孔明車」爭論不已吧。 很多國家明文或不明文規定某種語言為「國語」,那也只不過是政府為了方便印製官方文件和宣示政策而已。有些國家為了不偏頗特定族群,採用數種官方語文。這些國家的文件,同時印製成數種語言,因此本來只有短短幾頁的文件,往往變成洋洋灑灑二三十頁的書冊。從節約自然資源和減緩溫室效應導致的地球表面暖化觀點,是非常浪費且不環保的作法。 另一方面,英文是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通用的官方語文。但是作為一新移民國家,族群數目多且複雜,很多新移民根本不懂英文。美國政府最近的對策是不管哪種官方文件,都備有不同語文的版本。如此做來既可排除溝通的困難,也少浪費自然資源,只是準備和處理這些文件的人員資源恐怕是無法節省的了。台灣政府公文則統一用「漢文」,既簡單也環保,可惜近來開始聽到一些雜音。 在台灣,年輕人最習慣用的,講得也最流利的,且不同年齡層和族群都沒有困難溝通的語言就是所謂的「國語」,更精確的說就是「台灣國語」。它雖然源自中國的「普通話」,而這又源自「北京話」,但不管是用詞或腔調都已經和這些話不太相同,也就是說「台灣國語」已經自成為一種獨特的語言。 不少人擔心獨用「台灣國語」為政府的通用語言,會影響台灣意識的建立,和台語文化的成熟。只要人民監督政府不獨尊某些語言,就不必有這種憂慮。我們不妨看看英文在美國、加拿大、南非和很多其他國家通用的情形。這些國家不但不會因此失去他們的國家意識,不會影響他們的國家政策,舉美國為例,還助長了他們國勢的崛起,以及創新文化的蓬勃發展,並迅速往世界各地擴散。 國家意識建立在全民對遠程理想、價值觀、基本人權與環境保護的共識與認同,和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的建立與固守。如果人民的國家意識薄弱得很容易被語文(溝通工具)所左右,那意味著人民內心徬徨,還沒有準備好當家作主,還沒有勇氣建立自己的國家。 最後談談個人的一個小故事。筆者小時上學,在台灣「國語」還不普遍,同學之間談話全都用台灣話。本來國語基礎就不好,出國二十多年又很少有機會講,所以1980末年應邀回台做學術演講時,聽眾都勸我用英語。當時台灣學生英文程度不足,為了聽眾能聽懂,我堅持用「國語」講。邀請人(外省籍)半開玩笑的說大家不用擔心,我會講一口標準的「台灣國語」,聽眾轟然大笑,我也只好莞爾一笑。但是現在想起來,台灣人講「台灣國語」,就像美國人講「American English」,不是最自然不過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