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這人從事推動人類文明交流發展的重要活動!
2021/08/13 20:54:20瀏覽2818|回應1|推薦19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台灣的書市裡頭至少有一半是翻譯書,電影和動漫市場裡就更多。這一方面代表國內的創作環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二方面代表我們運氣很不錯,有機會接觸大量外來的文化作品,增加我們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看法與理解。

從這個角度看,你就知道廖柏森教授說「翻譯是推動人類文明交流發展的重要活動」一點都不誇張。比較誇張的是,廖教授為了翻譯做的那些努力,以及培養出來的大咖譯者──你很可能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已經讓他們幫著進行了文化交流。

本集mooTube有業界祕辛(?)也有實用書籍推介;當然,如果你對翻譯也有興趣,那麼聽聽教授怎麼說,絕對有助打通翻譯的任督二脈!

臥斧:

外文系所有很多,翻譯系有什麼不同?

廖柏森:

翻譯系跟應外系、英文系都會教翻譯相關的課程,但如果很粗略的區分,它們在教翻譯的目的、課程設計和使用教材上都會有一些差異。首先在教學目的上,翻譯系所當然是培養專業的譯者;應外系是培養應用英語技能的人才,如商業英文、新聞英文等,他們把翻譯作為職場的一種實用技能,但不一定要當職業譯者;而英文系則主要教授英美文學、語言學或英語教學,他們傾向把翻譯視為一種語言訓練,有助於同學對於英美文學的欣賞或語言學的分析。

 

其次在課程設計上,翻譯系所的翻譯專業課程最多,而且理論和實務、中翻英和英翻中的兩種語言方向都很重視。應外系的翻譯課程會比英文系多一些,而且大多開設實用性質的翻譯課如新聞翻譯、財經翻譯等。英文系則比較強調中翻英,因為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比中文重要。

 

最後在教材上,翻譯系所較注重與市場結合,大多使用實際的譯案來練習。應外系和英文系較常採用教科書,授課比較有系統和省時省力。但不論是翻譯系、應外系和英文系,都需要詳細講解中英句型和各類文體翻譯方法和練習的教材,像我和台師大翻譯研究所的博士生共同編寫的《英中筆譯1》、《英中筆譯2》、《中英筆譯》、《英中新聞筆譯》等書就常作為這些系的翻譯課教科書。

 

臥斧:

老師已經出了大概20本書,幾乎是每年一本,在學校這麼忙的情況下,老師如何兼顧兩者?

 

廖柏森:

其實除了寫書之外,我還必須寫大量的學術論文,才能通過評鑑和升等。這漫長的過程除了時間管理和勤奮努力,更是需要一點使命感的。我覺得翻譯是推動人類文明交流發展很重要的活動,可是台灣社會對於翻譯的認識和重視還是不夠,甚至有許多錯誤的迷思。而為了推廣翻譯,我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因此我和台師大翻譯研究所優秀的博士生組成團隊,一起來撰寫翻譯相關的專業書籍。

 

這些博士生其實都已經是專業的譯者或是大學的翻譯講師,我們會將寫作成果在翻譯課堂上實施,驗證教學的成效,再將學生對於教材的反應意見增修至書稿中。例如《翻譯教學實務指引》這本書就是全國唯一的翻譯教學教案,我們分享了各種翻譯主題的教學程序和活動,供國內其他的翻譯老師參考。而《翻譯進修講堂》這本書中許多真實譯例就是我們在教學現場了解學生的常犯錯誤和學習需求,所收集學生的典型翻譯錯誤和修正案例。

 

但國內目前翻譯教學的問題和困難仍然很多,我們台師大翻譯所的努力只是個起步,希望拋磚引玉,能夠吸引更多的老師和學生投入翻譯的專業,為台灣培育更多的優秀的翻譯人才。

 

臥斧:

如果有人想要成為譯者,老師會給他什麼建議呢?

 

廖柏森: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翻譯進修講堂》這本書中提過,翻譯是種需要長期累積的綜合性能力,而每個人的中英文能力、知識背景、邏輯思維、學習動機,乃至於對好譯文的想像和標準都不一樣,很難給予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答覆。但如果真的要提出提升翻譯能力的具體建議,我覺得大量閱讀和分析譯例,有意識地歸納出常見的翻譯方手法和犯錯傾向。也要勤做翻譯練習,比較對照自己和職業譯者的差異。最後再加上專家對你的譯作提出評論回饋和改善意見。尤其是專業意見是提高你翻譯品質的墊腳石,如果只靠個人努力埋首苦練,可能自我感覺良好,但離專業要求往往還欠缺臨門一腳。

 

而有興趣想嘗試翻譯不同文體和專業領域文本的讀者,不妨可以參考《翻譯進修講堂》、《英中新聞筆譯》、《英中筆譯2》等書。透過眾多文類主題和知識領域的譯例,讀者可以進入不同譯者的翻譯心靈,體會他們如何理解各種主題風格的原文、表達相應對等譯文的心理過程,感受如何詮釋文本的多元豐富性,多一層對翻譯可能性的認知。

 

臥斧:

老師培養出很多譯者,請和大家聊聊他們的譯作。

 

廖柏森:

我們寫書團隊中有許多位作者已經取得博士學位進入各大學任教,也有多位知名的譯者,例如林俊宏曾經得過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首獎,譯過《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科普好書。張綺容(原名張思婷)譯過《傲慢與偏見》、《大亨小傳》、《死亡賦格》等文學經典。陳湘陽譯過《英文寫作聖經》這種語言長銷書等。另外,我也教過輔大翻譯所的學生,其中一位陳家倩目前是國內炙手可熱電影字幕譯者,也在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任教,出版過《我的職業是電影字幕翻譯師》和《字幕翻譯必修課》等書,非常受到歡迎。我想能從翻譯所畢業,通常中英文和口筆譯能力都相當優秀。

 

臥斧:

現在很多人會用軟體協助翻譯,老師覺得未來AI可能擔任翻譯工作嗎?

 

廖柏森:

李開復在《人工智慧來了》一書中提過,10 年後 90% 的譯者會被 AI 全部或部分取代,這使得許多傳統手工業的譯者感到非常憂心。但是書中也提到由於文學翻譯涉及情感、創造力、審美觀以歷史文化素質,很難被機器取代。因此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並不是所有的文體都能用AI機器翻譯,例如強調創意、情感、韻味、審美或故事感的文字風格和文本,是機器難以翻譯的。

 

第二個,就算是AI 機器可以處理的文本,它也不是用來取代譯者,而是作為輔助譯者翻譯的工具,譯者會成為人機協作的角色。其實目前的翻譯公司都已經在使用電腦輔助翻譯的軟體,我們在翻譯研究所的訓練也要學相關技能知識,也要知道如何針對機器產出的譯文作後編(post-editing),來提升譯文的品質,而且翻譯速度會更快。因此專業翻譯的學習還是很重要的,而且學習的內容和工具要與時俱進,就不會害怕AI,反而要擁抱AI

 

臥斧:

我知道臺師大的翻譯研究所錄取率很低,不到一成,老師覺得翻譯需要什麼天份嗎?

 

廖柏森:

每年都有兩百多位同學來競逐台師大翻譯所的20個名額,考進來當然都很優秀。我想作翻譯不需要身高或體型的天份,而所謂翻譯「天份」是很抽象模糊的概念,講不清楚又很難操作化。相對的「後天努力」就相當具體,容易操作化為大量努力的練習行為,對於學習像翻譯這樣的專業技能,努力是更重要的。

 

近年來在我們翻譯所中很紅的一本書《刻意練習》中,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Anders Ericsson就以許多實證研究提出,所謂天賦其實就是長時間大量專注和刻意練習的成果,也就是後天的努力加上有方向和有方法的練習。但一般人比較喜歡天份這種迷思,可以合理化自己的挫折失敗,這種現象就跟學習的心態(mindset)有關。 

我最近指導一位碩士生做學生學習口譯的心態研究,其理論基礎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的《心態致勝》這本書,其中就提到如果學生認為自己的先天能力無法或難以改變,也就是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他們學習遭遇挫折時韌性較差,感覺自己能力不夠時就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或動力。但如果學生相信能力能夠透過後天培養發展,也就是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就更願意接受挑戰,面對學習挫敗時韌性較強。而學習翻譯也是如此,學生應該具備成長型心態,相信長期專注刻意的大量練習,自然就能期有所成。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66424855

 回應文章

推薦好物
2023/05/09 00:10
在我們的好物推薦清單折吧區中,你會發現精心挑選的好物,這些好物將會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