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名詞的由來與發展演變[健身氣功]發表
張天戈
關於氣功一詞的由來及其發展演變,寫一點我所知道和經歷過的事情,供大家參考。
氣功的歷史可以上溯五千年以上或更久遠,它起源於人類生產勞動。古代人把這種鍛煉方法不叫氣功,而稱之為導引、按蹺、吐納等。如《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以避寒,陰居以避暑。”以動靜兩種方式抵禦寒暑和養生療病。《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於而滯著,骨瑟縮而不達,作舞以宣導之。”說明古代的氣功、導引、舞蹈、體育並未分科。
《黃帝內經》記載:“中央者,地平以濕,地所有生萬物也眾,民雜食而不勞,其病多萎厥寒熱,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從中央出也。”說明氣功發源于中原的黃河流域。由於考古學的發展,許多氣功文物相繼發現,如青海省大通縣出土仰韶時期的舞彩紋陶盆,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導引圖,還有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等,都是珍貴的氣功文物。
文獻所見到的氣功一詞,最早是晉代道士許遜寫的《淨明宗教錄》,其中有氣功闡微一詞。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少林秘訣》和192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武術彙宗》中都提到氣功一詞,但指的都是武術鍛煉方法。在1929年張學良將軍為張慶霖編著的《練氣行功秘訣》寫的序文也提到:“氣功大而禦敵興邦,小而強身健體,養生醫病……”1934年杭州祥林醫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法?氣功療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氣功治療院的《氣功治驗錄》兩書中,氣功一詞開始與醫療保健聯繫在一起,由於是內部印刷,影響極小。這時的氣功以調息、調意和站樁為主。
1950年以後,在河北省保定市,1953年在河北省唐山市,臨床試驗的功法也曾用過“氣工”、“內養功”這個詞。劉渡舟先生傳下來的練功方法主要是靜功,以靜養為主,就用了內養功這個名稱。在唐山臨床實驗中,由於療效卓著而上報省政府、中央衛生部。上報材料時,必須有一個可用的名稱,當時,由河北省衛生廳副廳長段慧軒(後任廳長)、中醫專家黃月庭等研究確定,這種能治療疾病的功法叫氣功,並稱其為氣功療法,因為它與醫療保健有密切關係,以便區別於武術氣功、江湖氣功。可以說是借用了武術基本功的“氣功”一詞。
氣功療法是否指的是內養功一個功法?不是。我所知道的內情比較簡單,1956年參加唐山氣功療法試驗的一些同志,如劉貴珍、王樹彬、劉渡舟、程忠錄、王萬嵐等,還有參與實驗的幾位老療養員,在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工作時,都介紹了在實驗期間也配合其他功法。比如,床上十六段錦、松靜功、強壯功、站樁等。只是把床上十六段錦加以改革,增加了幾節動作並改名“保健功”。所以,氣功療法包括了幾個有效的配合功法,而其中內養功是主要功法。1957年,《氣功療法實踐》公開出版時,書裏面就包含著這幾個功法的操作。
當時,考慮到氣功一詞雖不見《詞典》、《辭源》、《辭海》裏,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是一個口頭傳用的大眾辭彙。另一個原因是,能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以鍛煉呼吸為主,兼而有調身、調心內容,而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呼吸方法,所以就用氣功療法名稱了。至於理論解釋是在以後的探索中,依據中醫理論而來。後來形成的氣功熱潮中,人們附會了一些氣功理論,或從不同角度推論了一些氣功理論,把氣功複雜化了。儘管如此,對氣功鍛煉方法本身不會有何影響。
在唐山實驗期間,對四種疾病,如潰瘍病、肺結核、神經衰弱、高血壓等療效顯著。我們習慣稱其為“四大疾病”。當時的功法是內養功、強壯功、松靜功、保健功(床上十六段錦)、五禽戲等。
劉貴珍認為氣功的“氣”包含了元氣、經氣和自然之氣,也包含了呼吸之氣。氣功之“功”不僅包含了練功的功夫,也包含了通過練功所增強的各臟腑功能。1955年12月,經衛生部鑒定承認了氣功療法的療效並給予了獎勵,繼而在全國推廣。所以,我認為氣功療法的命名是政府行為,是經過專家研究、鑒定、審核後推向全國的。
1957年,劉貴珍著《氣功療法實踐》一書出版後,對國內外影響較大,使中國傳統醫療保健方法獲得了新生並走向現代醫學科學領域。因此,1980年以後出版的《體育辭典》、《詞海》198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氣功辭典》、1995年的《簡明中醫辭典》和陝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實用中醫辭典》中都收入了氣功詞條,說明氣功一詞來源於中醫文化、體育健身文化,是一種獨特的醫療保健方法。
改革開放以後,氣功發展迅速,並逐漸形成獨立的學科,氣功研究的內容不斷擴大,氣功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瑰寶得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