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
送交者: 汗血寶馬
經過西周幽、厲時代的大混亂,這期間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西元前550年左右),在這三百多年時間裏,周國以及所有的諸侯邦國的人民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也沒有真正地得到安居樂業,一直生活在戰亂中。這一時期,即可稱為第一次“文化斷層”時期。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西元前222年,秦攻遼東,滅齊,中國統一,這期間又是兩百多年,孔孟思想雖沒有滅跡,但也少有人傳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對這些思想的傳承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便是第二次“文化斷層”。
到宋朝,西元後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發現了儒、道、佛之學的“破綻”,於是專心儒學,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 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他在董仲舒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上,糅釋、道入儒,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 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政治文化 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尤其是對孔孟思想起了 變異的作用,這便是第三次“文化斷層”。
1919年的“五四運動”,乃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是企盼與要求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全盤性反傳統的興起與泛 濫。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仍然有全盤西化的思想在蠢蠢欲動。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學為封建糟粕,以為只有“科學”才能 強國、才能救國。這便是第四次“文化斷層”。“文化斷層”標誌著人類社會公理解釋系統的崩潰,於是人——每一個地球生物,就只會用對“神靈”(未知領域裏 的神秘現象)的崇拜(宗教的說理體系),就只會用有限的解釋先把自己封閉起來,自造一個心靈的“堡壘”,然後利用有限的知識和狹隘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其他 人、其他事物、未知事物,對整個世界,對龐大而複雜的人類社會進行種種的自我猜測和解釋。面對著現實生活中吉凶禍福等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問題,人們自然地以 村落、地域和風俗習慣、特定的文化氛圍等形成多種多樣的解釋法則。而由周文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建立起來的社會公理解釋系統的崩潰,使歷代的中國統 治者在維護其利益時,首先是“私有”的,野蠻的,其次才是說理的。在這“文化斷層”中,大多數中國人就因為“儒家”思想的被改毀、被竄造而不知所措,於是 老百姓們在一家一戶的獨立的生產單位中,按照自然經濟封閉模式而“自得自樂”,在自己狹小的自我中心基點上建構著自己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說理體系和生活 方式以及夢想著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