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讓社會科學理論回歸東方哲學之道》(上)
2008/12/06 14:59:10瀏覽4|回應0|推薦0

轉貼:《讓社會科學理論回歸東方哲學之道》(上)

 

====

編者按:隨著西方破碎的、機械主義的社會科學理論遇到越來越多的來自現實層面的挑戰,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科學領域必將發生革命性變化,這首先體現為北京大學潘維教授所說的 "中國學派"的崛起;新法家英文版主編陸壽筠先生在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本文就是他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讓社會科學理論回歸東方哲學之道》

 

/陸壽筠

 

引 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給國家帶來了虛胖的經濟繁榮。說是"虛胖",因為大多數人沒有享受到應得的繁榮成果,人民的總體幸福度(包括物質和精神)呈下降趨勢,而物質和精神資源、物質和精神生態的代價都付出過高,令國家民族的"精、氣、神"正走向"虛脫",看得出的表現在人禍、人為"天災"" 群體事件"層出不窮,看不出的也就無法說了。總之,今天的中國面臨著從表層到深層的嚴重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乃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幾乎全盤西化。因此,本文的主旨是要以中國的道家哲學分析、批判氾濫成災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錯誤要害,呼籲使之回歸東方哲學之道。

 

  在西方思維中,沒有關於精神與物質、關於不同社會層次、不同社會領域、不同社會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對偶互動、動態平衡,更沒有多維整體綜合平衡這樣的觀念,幾乎所有學術領域都貫穿著筆者稱之為"單極中心主義""基本粒子堆積論(即"原子論""、和"拼盤論"這樣一條思維路線。

 

  "單極中心主義"可能表現為"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搖擺跳躍(如精神/物質、上帝/世俗二元論)、"個人中心主義(自由個人主義)"、種族/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等。還有很多習慣上不以"中心主義"稱之而實際上是以某種個體或群體、或某種局部或整體作為考慮問題的唯一出發點的思想方法。

 

  "基本粒子堆積論""拼盤論"的實質是一樣的,即所謂"還原論",都是相信"局部之機械加總就等於全局"這樣一種荒謬觀念,實際上也是一種"單極中心主義",因為它們無視每個局部與其他局部之間、以及與全局之間,在多方向上的互動,而只以互相分立的局部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中心,所以都是"局部中心主義"。(相反的極端則是鐵板論集體主義,即無視各別個體、局部之相對獨立性,而將全局作為唯一出發點的"全局中心主義"。)

 

  "基本粒子堆積論"的典型表現即通常被稱為"原子論個人主義" 的思想方法,即所謂還原論在政治經濟學上的表現。

 

  "拼盤論"的兩個主要表現是:(1)將政治現象與經濟現象的相對區分絕對化,以及將精神文化現象與政治經濟現象的相對區分絕對化,更具體的表現則是抹去不同文化的不同價值觀核心、將它們胡亂拼湊的所謂多元文化主義。(2)割斷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之間實際存在著的相互關聯性,孤立地分析一國的內部現象,掩蓋了國際之間和一國內部政治經濟文化關係不平衡的實質。

 

  本文將主要揭示上述思維路線在現代西方"從單一價值源泉論到世界資本霸權"(政治經濟學)、再"從神、人二元觀到拜物教文化霸權"(文化理論)這樣一條錯誤路徑上的演進過程,說明讓社會科學理論回歸東方哲學之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東西哲學之分野

 

  與上述單極中心主義思維路線針鋒相對的是中國道家所闡述的、筆者以現代語言概括為"動態平衡多維整體"的思維路線。

 

  中國道家哲學:心物一元、動態平衡的多維整體

 

  道家所言之""包涵著虛、實兩面。"道可道,非常道",歸根究底,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 這就是""的一面。這一面與佛家所言的"萬法性空"、無可執著是同一個意思;而關於這個"虛空",佛家在其浩繁的典籍中似乎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譯成現代哲學語言,可以說:整個存在界就是無邊無際的、心物一元的"無限潛在可能性"。既然"無限",就無終極之"常道"可言。而人的生命和意識表現只是這"無限"可能性之中一種可能性之展現,那麼在其意識觀照之下的"人化世界",當然也只是這"無限潛在可能性"之中的一種可能性的展現。而且,"人化世界"是隨著人意識的流變而無時不刻地變動著。因此,歸根究底,什麼都無法說透、無從執著。如能悟到這一點,並能將之時時刻刻融化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動中去,就能逐步做到去除我執、去除各種各樣的"單極中心主義"思想,做到循""而行,不貪欲("無欲")、不妄為("無為"),有利於社會關係的平衡和諧。循" "實際上是順應事物之自然。這應是一切有志者個人精神修煉的目標,也應是對待一切學問的態度。

 

  同時,道家關於"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思想,為認識、治理和改造社會,為認識自然、並在局部上改造利用和總體上順應自然(即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存在世界),為中國的法、儒、兵、名、陰陽等諸子百家提供了高遠、徹底的形上哲學思想的總綱,和深刻、豐富的思想養料。這就是道家思想的""的一面。

 

  上述所言的萬物""相,是存在界之終極的、絕對的畢竟?真相;那個作為人類生存依靠、認識和改造物件的人化世界(包括社會在內)的""相之""是相對的、虛幻的,只是相對於人的意識而存在著,本無絕對性、終極性〔1〕,只是為了生存繁衍,人類不得不暫且將其作為""相看待。道家思想的虛實兩面本身就是其陰陽對偶思想的最高完美體現。"動態平衡多維整體"世界觀就是以這樣的心物交互、虛實相合為總背景的。

 

  對於人來說,動態平衡首先表現在人意識和意識物件之間從不斷地出現的不平衡(如認知錯誤、計畫失敗、人為災難等)、又不斷地趨近于相對平衡這樣一個螺旋式循環往復的無限過程之中。人意識和意識物件之間的相互滲透、作用和轉化,乃是多維整體存在世界的基本之""、第一"",即人化世界本元性的陰陽對偶關係。

 

  由於人意識這個觀照主體本身的結構特點,"人化世界"顯現出事物之間的分別性,包括層次性(即縱向上的分別性,這是人意識的直觀"三維"模式決定的)。以動態平衡多維整體的世界觀觀察社會,就既看到所有"個體""局部" "層次""領域",所有 "群體""全局""總體""整體",在各種不同的(或互相並立或互相套疊的)對偶關係中,各自基於""""的相對屬性而具有的相對獨立性、自主性或自足性;又看到這些林林總總所有相對獨立而又相互對偶的主體之間不可分割的相互滲透、作用、和轉化的關係,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世界存在的多維總體平衡性和動態整體性。

 

  這個心物一元、陰陽平衡之"",是在迄今人意識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上對於存在世界的統一解釋。

 

  西方哲學:心物二元、單極中心的原子論和拼盤論

 

  無論是基督文化中外在於存在世界(所以能"創造" 世界)、而實際上是人意識之人格化的上帝,還是黑格爾的"宇宙精神",還是唯物論者心目中與人意識絕然分立(所以能"決定" 意識)的"客觀存在",它們或是意識決定存在、或是存在決定意識,因此都是單極中心主義,而不是對偶動態平衡。即使是"辯證"的唯物主義,仍將世界統一於""(所謂"第一性")。這個"",或是整個人化世界,或是某種"基本粒子" ,實際上都是人意識觀照之下的某種特定的物質化現形式。只要是將存在世界統一於人意識觀照之下的某種特定的物質化現形式,那麼這種統一就是掩藏在唯物主義假像之下的唯心主義。所謂"辯證",只是對於人化世界某些局部或方面的分析,而不是對於超越人意識的存在世界"無限潛在可能性" 的總體把握。只有那個內在於(而不是外在於)存在世界、而且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滲透一切的心物一元、陰陽平衡之"",才能在人意識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上統一一切、解釋一切。

 

  西方對於"基本粒子"的追尋始自古希臘時代,直到如今還在繼續。作為對自然微觀世界的科學探索,將當時所能觀察到的最小粒子暫時權宜地認定為"基本粒子",同時清醒地意識到這種"認定"的暫時性、權宜性,即這種粒子僅僅是相對於當時人的認識能力而言被看作是最小的物質單元,但並不排除以後發現更小、更"基本"的粒子的可能性,如果是這樣的科學探索,那麼可能是有意義的。問題在於:在對世界存在進行總體把握的哲學層次上,如果將世界看作是由人類在某個特定歷史時刻所能觀察到的最小微觀粒子,比如原子,像沙粒般堆積而成,那麼這在下述兩層意義上背離了心物一元的多維整體動態平衡之道:

 

    (1)世界本無所謂"基本粒子"。人意識的有限性決定了其對於事物的分別性(將世界分成各別事物、並分成越來越小的"粒子")、也決定了其分別能力在特定時間階段上的有限性(不能觀察到更小的粒子)。這就是說,如果人的認識能力潛在地可以無限發展,那麼粒子就是無限可分的。因此,絕對地認定某種粒子是"基本粒子",就是否定了人意識和意識物件之間、即心物之間互動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歷史事實。

 

    (2)將最低層次的微觀粒子(如原子)絕對地認定為"基本粒子",容易導致只認定該"基本粒子"對於較高層次上的粒子和事物整體(如分子、無機物件或有機機體組織等)的構成作用,而忽視較高層次上的粒子、事物整體對於該"基本粒子"的統合作用。這就抹殺了萬事萬物作為動態平衡多維整體的"基本"真相:即具有"基本"意義的不是某種粒子或是組成成分,而是存在世界不同層次之間的動態平衡。

 

  將上述那種人們習慣上稱為"原子論"的世界觀用之於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分析,那就更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原子論社會觀表現在只強調各別個體、局部的相對獨立性、自主性或自足性,而無視社會個體、局部之間的相輔相成性,無視社會在多層次上的各種群體相對於較低層次上的有關個體或較小群體、和相對於更高層次上的更大群體的相對主體性、獨立性。

 

  基本粒子堆積論的原子論社會觀與拼盤論(如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成社會,或眾多國家""成世界),雖然都是抹殺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互動關係的單極中心主義思維路線,但前者比後者還多一層謬誤性:後者一般不否認不同組合局部之間的差異,而前者往往將所有"原子"看作是同一個模子裏倒出來的無數複製拷貝,或者是像剛從市場買來的一把新筷子,它們的長短、粗細、線條、顏色、質地都一模一樣,分不出彼此來。西方經濟政治理論中的"個人"就是這樣的"拷貝""筷子"

 

  反過來,拼盤論不同於原子論的是:一個社會有著千萬個"原子"個人,少一個或多一個無關大局;而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三領域則缺一不可,並不像一個拼盤,如食物拼盤,其中少放或多放一種食物,一般來說是無礙大局的,因為這些不同種類的食物之間沒有像政治、經濟、文化之間那樣密不可分的有機聯繫。所以,那種在研究一個社會的政治、或經濟、或文化時,不考慮該領域與其他領域、以及與整個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路線,可以稱為"拼盤論"

 

二、從單一價值源泉論到世界資本霸權

 

  商品的價值源泉問題是政治經濟學領域裏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規定著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與形式,並進而決定社會的政治權力關係,影響到社會的精神文化,乃至進一步左右著整個世界的秩序與面貌。由此出發,在整個西方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到處充斥著原子論、拼盤論的謬誤。這可以說是當代世界秩序混亂、危機四伏的意識形態根子。下面就其關鍵處,用動態平衡原理這把哲學梳子粗略地梳理一番。

 

  (一)從原子論到單一價值源泉論

 

  社會產品的使用價值究竟來自何方?從不同的哲學世界觀去觀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從東方傳統天人合一、人類一體、但並不否認人類和個人相對自主性的視角看這個問題,很自然地就會得出結論說:一切社會產品的使用價值來自天然價值、集體智慧、和個體勞動這三大源泉(這與中國傳統對人化世界"天(包括人類社會在內)、地(人類社會)、人"這三大基本層次的認定是一致的)。〔2〕但是,歷來在見木不見林的原子論世界觀的限制下,人們只看到自己的同類作為各別個人,分別地、直接地投入生產過程的資本或勞動,一是不見初始生產原料中天然就存在著的使用價值(野生的果穀禽獸對於原始先民本來就具有攸關他們生死的無比價值。若沒有這天然存在的價值,哪會有後來經過種植或飼養、並加以改良、因而增添了價值的現代果穀禽畜?哪會有今天的人類?)二是不見隱藏在生產設備、技術和產品中的、全人類世代積累的集體智慧價值。

 

  這兒需要特別揭露那種公私不分的所謂"知識產權"論。眾所周知,生產設備、技術和產品中飽含著世界東西南北的人類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智慧,那是人類的集體財富。同時,任何一項新的科技發明除了發明者個體的創造性勞動(這樣的知識產權是要保護的)之外,也還包含著人類的集體智慧,因為任何發明創造都不是僅憑個人的勞動,而是必須繼承了前人的智慧才可能實現的(這也適用于社會人文思想工作者)。若沒有當日指南針的發明,哪會有後來的遠洋貿易?哪會有今天的經濟全球化?若沒有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實際是印度人首先發明),哪會有全部科學技術的積累?哪會有今日琳琅滿目的數碼產品?若沒有古代東西方天文學的開拓和積累,哪會有今天的太空技術和衛星通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人類集體智慧的價值,與一切自然資源的天然初始價值一樣,都不是能以任何數字可標示、能用任何經濟理論、數學方程可以計算出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因其無法計算而無視其存在,正如不能因為無法秤出自己腦袋的重量就無視自己腦袋的存在一樣。而且,這種集體智慧也如天然價值一樣,理所當然地應屬全人類共同所有,其在生產過程中所轉化和延伸出來的額外價值不應由任何個人或集團單方面佔有。可笑的是,在今天的"圈知運動"大潮中,西方某些跨國公司竟然將從世界的東方和南方各地收集到的本土傳統草藥知識申請為自己的"專利":他們不過是將這些草藥經過偽"科學"手段的肢解(美其名曰"提煉")、拼湊(美其名曰"加工"),藉以給他們竊取來的"知識產權"加上"合法"、迷人的包裝,然後再將經過其扭曲的產品傾銷到原地和世界各國,一方面獲得豐厚利潤,一方面排擠、打擊、並企圖最終廢除(如某些"中國科學院士"所主張的)當地的傳統醫藥,以便他們一勞永逸地從人類的集體智慧中汲取無窮無盡的財富。可見,將人類有機整體絕對地分解成無數單個個人這樣一種原子論世界觀的為害之烈![3]

 

  那種抹殺天然和集體智慧價值的單一價值源泉論,其結果是:或者為資本對於勞動的霸權辯護,因為他們說是"資本給工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因而養活了工人";或者有意無意中掩蓋了資本對於蘊藏在生產資料中的天然價值和人類集體智慧價值的單方面攫取(其實,資本從本屬全人類所有的這兩項價值中攫取的" 剩餘價值"可能遠比從勞動者個體勞動中攫取的多得多),因而掩蓋了霸權資本對於人類財富長期、廣泛掠奪的全部真相。

 

  (二)從拼盤論到狹隘"勞動"定義

 

  按照動態平衡的社會觀,不同社會分工領域人們的勞動本來是互為前提、互相補充、密切關聯、缺一不可的,但拼盤論的思維方式將生產第一線以外的下列勞動排除在價值創造者的行列之外:通過合理途徑得來的資本(如勞動報酬等)所代表的過去勞動,最新科技發明中所包含的創造性勞動,企業微觀管理和社會宏觀管理勞動,創業、開發過程中企業家承擔較大風險的創造性勞動,全社會所有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勞動,上述一切人員接受教育培訓的先行性勞動,以及上述一切人員及其家人為維持和提高勞動能力所付出的後勤性家務勞動,等。所有這些不同形式的廣義勞動無疑地都是為社會生產活動所必需,因而都是創造了價值的,其價值都融進了所有相關的社會產品(包括服務型產品,下同)之中。

 

  所以,嚴格地說,任何社會產品都不僅包含著企業內不同崗位人員的勞動,於還包含著社會上更多的人的勞動價值。如果將價值的創造僅僅歸功於有關企業內部的人員,甚至只歸功於其中一部分人,那就是在不同社會職業和崗位上的勞動者之間製造不必要的矛盾。各種勞動者之間由於客觀處境的相異原本就難免存在著關係的不平衡,需要、應該、也可以由社會管理者根據動態平衡的原理加以有意識的調節。如果不這樣做,就是社會管理者的失責。但如果將企業內外一部分勞動者的貢獻在理論上有意無意地抹殺了,因而增添了新的不平衡,那就不僅是失責,而是在添亂了。只是,特定產品中的具體勞動價值本來就難以精確量化,而企業外勞動者對於特定企業產品的貢獻就更難量化、因此難以由該特定企業以工資的形式來分發酬勞。所以,讓所有企業向政府繳稅,用於企業外所有勞動者的報酬和福利,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了(但這不是社會民主主義福利經濟學所闡述的那種二次分配論,而應是下文將要提到的人類、國家、企業對於生產資料的三級共同體聯合所有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從原子論到勞資自由交換論

 

  動態平衡社會觀將每個個體或群體都看成是無限多樣並且不斷運動變化著的社會關係的產物,他們各各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用同一個模子去套。而原子論者則把資本家和工人說成是地位完全相同的、"平等""自由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自由、平等的交換關係。他們看不到或故意無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勞動者作為"交換品"的實際勞動付出,即勞動力,與勞動者本人是不可分離、因而根本無法精確量化的,而資本與資本提供者是可以分離的,由此造成:(1)勞動者的勞動力支付過程必須時刻處於"交易"物件即資本家的單方面監督之下,而資本家則可以不受勞動者的監督;(2)勞動者如欲將其勞動力改""給別的"買家"(資本家),所付出的代價和所冒的風險(一家人的生計)將比資本的轉移要高得多,所以總是處於高度不利的"還價"地位。這兩個相反相成的"具體情況"造成了資本對於勞動具有絕對優勢的支配地位,亦即勞資關係這一現代最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的嚴重不平衡。正是這種得不到根本制衡的勞資關係最終導致了國際壟斷資本的形成及其對於世界人民的霸權,從而生髮出當代世界的各種矛盾和危機。而原子論的西方主流經濟理論恰恰掩蓋了這一當代所有問題的總根子。

 

  (四)從原子論到"量化"萬能論

 

  量化是以事物的分別為前提的。而按照心物一元的東方世界觀,事物的分別性是由意識主體本身及其意識能力的有限性所造成,因為人只能一個局部、一個局部地(不僅是指時空)去認識世界。離開了人的分別意識,也就無所謂"數量""量化"。下面這個經典性的思想實驗很能說明問題:

 

  有這麼一個顯然有違常識的判斷:從理論上說,人永遠不可能跨出一步。為什麼?因為,要跨出一步,首先得跨過半步;而要跨過半步,又先得跨過四分之一步;。。。這樣以此類推,沒完沒了,那當然就永遠跨不出一整步了。如果說這個推斷過程有錯,那麼錯在哪里?(請讀者停下來,想一想,再看答案。)

 

  其實就錯在將人的分別意識及其意識結果絕對化。因為,嚴格地說,那個"半步""四分之一步"等等的界線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只能在"大約"半步或四分之一步的地方劃一條界線;但沒有寬度的界""並不存在(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即任何的界"" 都可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劈為二,沒完沒了。既然精確的界線不存在,那麼那個"首先得跨過半步""先得跨過四分之一步"等等的說法也就不能成立,於是"跨出一步"也就不成問題了。

 

  這就說明,任何分別和量化都是模糊的和權宜的,不是絕對的。絕對化的結果就會引出荒唐的結論。東方哲學並不一概反對對事物進行分別和量化,因為在某些局部(只能是"局部")範圍內的"大致"量化對於人們的社會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它與西方哲學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意識不到"分別"的相對性、權宜性,將人的分別意識和分別結果絕對化,忘記了萬事萬物的本不可分性,於是迷信原子論、拼盤論的思維路線,迷信量化、數位、方程式,好像它們是萬能的,可以說明一切、概括一切;而東方哲學則時時處處意識到意識主體本身及其意識結果的局限性、相對性,時時努力警覺並盡可能地克服這種局限性所造成的的認識誤差。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微小誤差可以忽略不計,無關緊要,但是在像人類社會這樣的非線性複雜巨系統中,任何初始的微小誤差,如果不通過有意識的社會關係動態調節不斷地加以限制和糾正,那麼最終都會按指數級數放大成災難性的社會不平衡。下面就會談到,國際壟斷大資本與世界大多數人之間在經濟利益方面呈天文數字倍數的不平衡,歸根究底是源自資本主義國家千千萬萬基層企業中勞資權益關係(相對地說)較微小的的不平衡。但是,這樣巨大的不平衡卻是被主流經濟學家以大量的、似乎是無懈可擊的、精確的量化和計算為根據證明為是正當的。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在社會分化成強權的少數與弱勢的大多數、它們的利益相互對立的情況下,任何量化和計算都是可以被隨意扭曲、取捨、擺佈的。而且,社會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雖然可以在想像中加以分別,但是根本無法量化和計算的。對於那些將自己的貪欲意志強加於人的強權者來說,在他們尚沒有得到有效的制衡以前,可以為所欲為,"量化"似乎是"萬能的",但決不是真正"萬能",更不是永遠"萬能"。總之,量化的技術手段不能代替社會總體關係通過良性互動不斷地達到平衡這樣一條社會治理的根本指導原則,因為人的認知的局限性、量化的局限性只有在活生生的人際關係的動態平衡過程中才能持續不斷地得到發現和糾正。

 

  現在回到政治經濟學。上面已經說到,由於勞動力與勞動者是分不開的,所以勞動價值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法精確量化的。不同職業、崗位、人員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之間只能進行大致的比較,其量化的結果只具有權宜的、參考的意義。更由於蘊藏在產品中的天然價值和集體智慧價值跟勞動價值之間更是分不開、理不清的,甚至連"大致"地分清都不可能。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將勞動價值確切量化的可能性。當今市場上瞬息萬變的商品(包括商品化的勞動)其交換價值(不等於使用價值)的量化,是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佔有者之間(至少在絕大部分時空範圍內)權力、權利不平衡的歷史過程中連續演變過來的,所以不可能是對它們之間所包含的不同價值的正確比量,甚至連"大致"正確都不是。

 

  於是,主流經濟學家們就進行顛倒過來的量化和計算,他們將維持勞動者勞動能力的延續、即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屬維持生命所需的代價,作為衡量勞動價值的依據。雖然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內很多勞動者的實際生活已經超過溫飽的水平(多數黑人和新移民除外),但這是以數百年來這些國家的對外掠奪、讓世界範圍內其他國家更多的人們在貧困線以下掙扎乃至死亡為前提的。從全局總體平均來說,他們計算勞動價值的根據並沒有改變。而且,他們所量化和計算的勞動者所付出的犧牲和代價,並不包括勞動者及其家人通過付出勞動、創造財富理應得到、但在現有勞資關係中沒有得到的精神快樂和幸福感。(在資本御用經濟學家的眼裏,勞動者與機器人本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資本,尤其是大資本,尤其是國際壟斷資本及其在各國的買辦代理人,他們就通過御用經濟學家們對某些有限的經濟因素的所謂量化和計算,巧妙地掩蓋了資本對於所有社會產品中存在著的無與倫比的天然價值和積累了千百年的人類集體智慧價值的竊取、篡奪,掩蓋了某些資本通過小魚吃蝦米(勞動者)、大鱷吃小魚(中小資本)而成為國內國際壟斷資本、實際是大量侵吞了人類財富的罪惡歷史!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