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9 19:31:20瀏覽1442|回應5|推薦59 | |
面具習作/貓頭鷹系列
製作獅頭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涉入之初純屬好奇;從毫無概念的初始,到一知半解的現在,我已完成兩個獅頭作品,進而萌生接二連三的期待。然而原先開辦獅頭製作班的單位卻宣告同類課程不再繼續,興致不減的我只好積極尋訪名師收留。 為延續所學,我先後接洽了幾位從事獅頭製作的老師打探機會;啟蒙老師吳登興先生,明確表示沒有另行招生計畫;遠居花蓮的黃俊然老師,希望早日完成設立獅頭博物館的心願而心無旁鶩;薪傳獎得主洪來旺老師所屬的技藝發展協會,原本擬在北部某社區大學開班教做獅頭,我滿懷希望期待開課, 結果卻因招生不足而胎死腹中。 輾轉得知鹿港的施順榮老師,在彰化生活美學館 (原彰化社教館) ,開班傳授獅頭製作且行之有年;我先透過電話聯絡,然後專程南下拜訪,當面表達學習意願。或許是互有共同話題而拉近距離,老師與我相談甚歡,也答應收我為徒;今年四月中旬,我開始前往彰化學藝,成為施家班的資淺學員。 吳老師與施老師傳授獅頭製作的技法雖然皆屬「紙脫胎」模式,但是兩位老師的授課方式互不相同;吳老師是讓學員用依樣畫葫的方式,把泥塊黏貼在塑膠製的獅頭模具上幫助塑型,如此完成的基體比較不易走樣,還能降低入門難度並節省流程。至於後續的獅頭裝飾部分,則是讓學員自由發揮,形式比較偏向創作,所以課程結束的成果發表會上學員的獅頭作品像是百花齊放。 施老師則要求學員按部就班,入門者須從基本工夫開始扎根;學員不但要自行調配製作獅頭所需的土質與黏著劑,還得練習徒手捏塑獅頭的基體及五官,而且整體觀感還要能符合原汁原味的傳統;初來乍到的新手面對糰糰濕泥,往往會產生無從下手的窘迫。由於每個製作環節皆有共同標準,致使施家班學員所完成的獅頭作品比較趨向大同小異。 或許是受限於上課時數的緣故,吳老師的課程進度比較緊迫與速成;而課程無限循環的施老師沒有時間壓力,因此喜歡慢工出細活。由於兩位老師作風不同,施老師擔心我舊習難改而無法適從,於是建議我暫時拋開過往所學從新開始:嘗試用泥塊練習捏塑面具,自行設定主題之後邊做邊學,藉由操作過程磨練生疏的手感與技法;直到我陸續完成四個面具,時機終於成熟。 正式進入獅頭製作程序,我所盼望的第三個獅頭總算指日可待;儘管我已盡量循著指示按部就班,然而總是強調重質不重量的施老師在課堂上依然不時在旁對我耳提面命: 「欲速則不達, 不要急,慢慢來!我會幫助妳,讓妳做出一個很有成就感的獅頭。」意即表示來日還有接連不斷的磨練需要克服;屆時我是否能夠安然通過考驗?只有留待時間解答。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