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2 17:56:46瀏覽2020|回應6|推薦66 | |
結婚以後我即定居娘家附近,當年爺爺老邁、媽媽生病,弟弟、妹妹均在求學;於此青黃不接之際,我這個出嫁的長女無法置身事外。於是只要能力所及,原生家庭裡的大小諸事,我總是一馬當先;由於如此,婚後的我跟娘家的關係不減反增。 期間,爺爺與媽媽相繼去世。爺爺當年身邊出入者盡是達官顯貴,晚年屈居斗室,還要為兒孫輩的憂歡傷神。媽媽頗具慧心,擅長在有限的資源中創造各種可能,可惜她的人生精華全部埋沒在柴米油鹽之中。對於這兩位未及享福就辭世的至親,往後我們唯一能盡的孝道就是定期祭拜。 所以每年清明前,我會先張羅祭祖事宜,然後相約手足共同去祭祖。娘家開枝散葉後的成員十來人,全員到齊之後,輪流向爺爺跟媽媽訴情或稟告近況;老人家如果地下有知,想必會為後輩子孫的凝聚力而感欣慰。儀式結束之後,大夥多半會轉往附近的餐廳吃頓便飯,既滿足現實需求,也藉機增進情誼;如此傳統,已行之多年。 例行的祭祖儀式,大妹一家連續缺席,納悶之餘,我決定問個明白,原來大妹被傳言所惑,以致有所顧慮: 「聽說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拜祖先,否則會影響女兒的家庭運勢。」 大妹的說詞我雖也曾耳聞,卻不以為然: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只生女兒,沒有兒子的人,不就沒有後人祭拜了嗎?況且帶領孩子們祭祖,也算是飲水思源的身教,不要把單純的事給複雜化;面對道聽塗說的傳言應該自行篩選,才不會弄得進退兩難!」 結果,妹妹全家重新歸隊,娘家又回復了共同祭祖的傳統。 有關祭祖的閒言閒語還不只一樁。去年公公忌日前夕,老公與我帶著女兒連夜趕路,四百多公里的車程,中途幾無歇息,不論駕駛或乘坐的人皆很疲累。途中,老公利用加油空檔,以電話告知我們將可到達的時間;不料,婆婆竟然說儀式已經結束,囑咐我們不必再急於趕路。 錯過祭拜儀式的我們,不明究理;老公得知結果如此,雖未出無惡言,卻滿臉不悅。通話結束之後,老公隨即把汽車掉頭,悶不吭聲地把我和女兒帶到鄰近正在展開的金針花季現場,我們飽覽了滿山遍野的金針花怒放的盛景之後,延至深夜才返回婆家。 隔天,老公利用閒聊的機會舊事重提,原來小嬸認為祖先會庇蔭率先祭祖的那房子孫,於是抱持著「搶頭香」的心理,先行完成祭祖儀式,以自求多福。祭祖本是一種心意的呈現,若非經人破解,後知後覺的我確實無法參透其中奧妙;老公見我滿臉訝異,譏我不諳利害關係: 「妳這ㄟ憨查某,厚人偏去攏不知。」 平心而論,我對祖先的餘蔭並無非分之想,所以不會隨之起舞: 「靠自己卡實在啦,這款代誌嘛愛相爭,無聊!」 傳說在祭祖時,想要自肥的後代子孫,只要在焚燒紙錢的過程暗施小計,就能將祖先的餘蔭納為己有;這種居心和「搶頭香」的著眼點,都是殊途同歸。祭祖的初衷是緬懷先人,企圖利用祭祖儀式而獨攬餘蔭的人根本心懷不軌,這種非分之想屆時能否實現,仍有待時間考驗。 然而堅信無稽之談而一意孤行,往往容易導致家族成員失和,甚至變成有樣學樣的跟進而各懷鬼胎,乃至各顯神通暗中較勁;結果可能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既是如此,不如讓祭祖活動回歸到原始的純粹,省得徒勞無功,又招致非議。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