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8 19:16:37瀏覽290|回應0|推薦0 | |
【經濟日報╱孫明德】2013.1.28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3年最新出版的「全球工資報告」指出,不同地區間的實質平均工資成長率,存在明顯差異,然經濟危機將持續抑制全球實質平均工資的成長。報告亦點出已開發國家在1999年到2011年間,平均勞動生產力比平均工資增加超過2倍,且大多數國家的勞動所得份額(通常以受雇人員報酬占GDP百分比表示)不斷下滑,資本所得份額(通常以營業盈餘占GDP百分比表示)則持續上升,顯示這種在所得分配變化的現象,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 台灣情況也是如此。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我國的勞動所得份額自1990年,達到最高的51.71%水準後呈現下滑的趨勢,至2011年已縮減至45.72%;資本所得份額雖然偶爾會受到經濟景氣影響而有所波動,但整體來說,資本所得份額在近20年是維持穩定成長,由1990年的29.62%上升至2011年的33.52%。另外,再根據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我國家庭所得分配中第5等分位組(最高所得組)所得占第1等分位組(最低所得組)所得變化來看,從1990年的5.18倍增加到2011年的6.17倍,顯示我國家戶所得分配,亦有持續惡化的現象。 造成勞動所得份額降低的原因有很多:技術進步提高工廠生產自動化程度,低技術勞動者的角色被機器設備所取代;貿易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生產要素,可以透過比較利益來進行交易,進而影響對相關商品生產之勞動所得;金融全球化使得資金流動更加容易,金融資源的取得偏向於高收入及高資產者,使得不均情況更惡化;工會入會率下降則使得勞工談判議價的能力弱化等。 由於國民所得中勞動所得份額的下滑,對應著資本所得份額的上升,因此,勞動所得份額常作為衡量所得分配是否公平的指標之一。而勞動所得份額的持續下降,即便是未來經濟景氣好轉了,經濟成長的果實多由少數人所獨享,大多數的勞工還是會無感於經濟復甦,也讓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勞動所得份額的下降不僅會影響所得分配,同時也不利於消費的成長,進而導致總需求不足。為了解決這方面問題,一些國家會透過增加出口的方式,來彌補總需求的不足,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這樣做,因此有部分國家也會採取削減勞動成本的策略,來刺激出口。 國際勞工組織也提出警告,壓低勞動成本作法將導致國內需求受到壓抑,其所帶來的風險可能更甚於刺激出口成長的效果。如果大多數國家都競相採取工資縮減的策略,將出現勞動所得份額嚴重築底,和總需求的萎縮。 台灣為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沒有能力主導或改變全球趨勢的潮流,當前面對全球化壓力的挑戰,建議政府在推動經濟景氣復甦的過程,一方面應密切注意工資與勞動生產力間的變動關係,及其對國民所得的影響,另方面要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勞動工資成長,重建工資和生產力之間的關聯,以及所得分配往資本家集中所產生的社會動盪和不安的風險。唯有企業及政府能正視勞動所得帶來的正面助益,整體經濟體質才能完善,讓台灣經濟有感復甦。 (作者是台經院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人力及勞動組組長)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