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7 19:12:53瀏覽265|回應0|推薦0 | |
2012-12-27 01:20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26日電】 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下,企業大量採用派遣和計時薪打工等非正式勞工(又稱飛特族)。許多年輕人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當薪資低、收入不固定、醫療社會保險得不到保障的非正式勞工,造成很大社會隱憂。 過去的日本年輕人,大學畢業前就找到工作,一畢業即順利就業是很自然的事,但現在年輕人的就業情況卻不是如此。文部科學省調查指出,今年三月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大四學生約有56萬人,其中15萬人至今還找不到正式的工作,決定打工或當派遣社員等的學生約有12萬8千人,占全體的四分之一。 許多年輕人一進大學就要開始擔心就業問題,大學方面為了協助學生就業,特地設了許多傳授面試和填寫履歷表技巧等就業講座。日本大學生從大三開始就忙著寄履歷表、聽企業說明會,到處找工作或到企業實習,大學簡直變成了就業補習班,使許多學生都埋怨無法專心於學業。 由於日本企業習慣採用應屆畢業生,若大學畢業後沒找到工作,便只能淪為非正式員工,無論在薪資、福利各方面都和正式員工差一大截。有些年輕人因求職屢屢受挫,最後索性待在家裡當啃老族。 日本目前每3名勞工當中,就有1名是非正式員工。25至29歲的失業率在2004年時已超過60至64歲的失業率,且在2009、2010年時,25至29歲的失業率達到7.1%,超過全年齡平均的2%左右,可看出年輕人就業市場的慘狀。 年輕人就業環境一直沒能獲得改善,然而日本政府今年八月通過「高齡雇用安定修正法」,規定資方有義務持續僱用已屆退休年齡但有意工作到65歲的勞工。這項法案也再度壓縮年輕人就業市場。 歐洲青年 被迫出走海外打工 2012-12-27 01:20 中國時報 【江靜玲/倫敦26日電】 倫敦蘇荷區的一家快餐店中,操著西班牙口音,納瓦諾和善地為顧客服務。22歲的納瓦諾,大學畢業,但家鄉找不到工作,只好到英國來打工。 像這樣被迫遊走海外打工的歐洲年輕人,愈來愈多。納瓦諾的朋友有人到愛丁堡,有人到柏林,「大部分都在酒吧或餐廳工作。」這些年輕人都有大學化學或電機系文憑,「可是,現在有無文憑,結果都一樣!」 在雅典,23歲的海倫娜失業兩年後表示,「這裡一點機會都沒有,趁著還有錢買機票,我得下定決心離開了。」過去兩年,她和許多希臘年輕人一樣四處找工作,「問題是,這裡根本沒有工作,除非你有一個有力的老爸或家庭背景。」 看不到未來,是這一代被迫出走海外的歐洲年輕人心中深沉的絕望與悲痛。 歐元區年輕族群十月平均失業率達23.9%,西班牙青年失業率55.9%,希臘青年失業率更達58%。 工作機會較多的德國因此成為移民目標。西班牙許多受高等專業教育的青年,尤其是電機工程師,多以德國為首要出走國。希臘去年便有2萬3千名大學畢業生,前往德國找機會。 葡萄牙和義大利的青年失業率也隨著經濟衰退,持續上升。葡萄牙青年失業率超過30%,義大利36%,葡萄牙年輕人甚至遠赴南美和非洲前殖民地找機會。 歐洲青年失業問題日漸擴大,歐盟在十二月提出了「青年保證」(Youth Guarantee)方案。歐盟執委會呼籲會員國政府,「密切且儘早介入,協助青年就業」,期望藉此確保25歲以下的年輕人,在脫離正式教育或失業四個月內,可以有工作、接受延長教育、學徒或實習的機會。 法國平均廿七歲 才找到穩定工作 2012-12-27 01:20 中國時報 【蔡鵑如/綜合報導】 法國的第三季失業率衝上10.3%,創十三年來新高,15歲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更飆至24.2%的歷史高點,年輕失業人口逾67萬人。據「法國國家青年與社會教育機構」統計,生活水準在貧窮線以下的年輕人達23%,顯見青年失業恐成社會問題。 由於嚴苛的勞工法令使雇主不能隨便開除員工,公司多半不樂意任用缺乏經驗的年輕人。而法國年輕人在找到像樣的全職工作之前,常必須從事無薪的實習工作,要不就只能找到短期工作。 據法國最大的學生聯合會統計,年輕人找到第一個穩定工作平均是27歲。另一項調查顯示,金融危機後,應屆畢業生就業驟減,2009年只有64%在畢業後八個月內找到工作。 奧朗德政府提出了一個國家補助青年就業計畫,法案已於十一月生效,明年將支出23億歐元,公司行號只要聘用青年人至少一年,就只需支付四分之一薪水,其餘政府補貼,最長補貼三年。政府預計在明、後年分別創造10萬與5萬個工作機會,優先提供給窮困城鎮或偏鄉年輕人。 法國也廣開「二度機會學校」,協助無證照的中輟學子接受十個月的實習和訓練。全法有100餘處類似機構,光是去年人數就暴增了42%。 法國對青年失業問題戰戰兢兢,其來有自。2005年十月震撼全球的巴黎郊區暴動,就是殷鑑不遠的教訓。這場堪稱法國卅年來最嚴重的社會騷亂,經濟損失逾二億歐元。警方共逮捕2900名滋事分子,他們大多是住在貧困郊區的無業移民青少年。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