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阿拉伯青年之春
2011/02/17 22:23:26瀏覽278|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1-2-17 21:55 作者:社論

  繼突尼西亞、埃及的獨裁巨人倒下後,阿拉伯世界革命的浪潮將繼續指向何方?

  總有歷史的類比會讓人試圖去理解眼前發生的一切。第一個聯想是1989年。1989年的「蘇東波」,在人民爭取自由的浪潮下,蘇聯與東歐附庸國戲劇性地崩潰瓦解,冷戰就此落幕。

  但1989的類比並不吻合當前阿拉伯世界的情勢。主要原因在於,當年的蘇東共產集團是歐美西方陣營的對立面,後者不但樂見對手的消失,同時也希望能盡快藉此變革,將被撬開的「鐵幕」,收編至西方陣營所設定的政治民主與市場經濟體制。

  但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情勢卻非如此。前突尼西亞獨裁者班阿里,在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眼中,是阿拉伯世界的「經改模範生」;而剛下台的穆巴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眼中則是標準的「阿奸」,是美國與以色列用來經營地緣利益的「埃及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西方民主陣營遇到突、埃兩國群眾抗議時,多半先採取靜觀其變、繼而猶豫不決,直到事不可違,才跟進表態施壓的緣故。

  相對於1989的類比,左翼學者普拉薩(Vijay Prashad)則認為,現正上演的是阿拉伯世界的19681968年是西方年輕人首次以集體力量對抗體制、與體制決裂的歷史理程碑,與這次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浪潮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高齡化席捲全球的趨勢下,阿拉伯世界是充滿青年朝氣的獨特區域,30歲以下的年輕人構成主要人口的骨幹,而且和開發中國家相比,阿拉伯世界也有較普及的教育識字率。

  但由於政治不修、經濟被少數家族掠奪,其結果是愈來愈多受過教育的年輕人苦無出路,在社會裡不斷沈淪。用台灣的話來講,就是「畢業即失業」。

  這也是為什麼,突尼西亞的第一把火,是由失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路邊賣水果而遭警察取締,之後自焚而引爆;同時,從突尼西亞到埃及的聚集群眾,全是年輕面孔的原因。

  但話說回來,這群年輕的抗議主體也不盡然是阿拉伯世界的獨特現象。更早之前,歐陸與英國便因為學費調漲、福利支出削減、經濟前景黯淡等問題而出現接力式抗議。

  這會是一個「泛世代」激進運動的徵兆嗎?如果是,那麼運動主題將是傳統的經濟正義,而不是後現代之類的另類文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89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