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7 23:14:50瀏覽226|回應0|推薦0 | |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2月間對高中課綱「黑箱」微調案判教育部敗訴。近日綠委 問題是,這些程序爭議只是表象,真正的衝突點是課綱內容在國家認同上的立場。若非綠營對課綱的立場有異議,怎會有這些程序爭議? 國家認同是跟誰同屬生命共同體、是「我、友、敵」三方如何定義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大是大非、最重要的實質正義。此所以英美等國規定歸化的公民,必須宣誓效忠其國家,我國亦規定歸化者必須放棄原來國籍。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其存立基礎便是全民共通的國家認同。如果國家認同錯亂,憲法就不會被尊重,甚至被根據憲法宣誓就職的扁總統詆毀為「烏魯木齊」。此後任何程序正義都無法化解衝突,民主也將淪為另一形式的內戰。可見國家認同絕不只是言論自由問題,反而是使言論自由不致流於無止盡黨同伐異的先決條件。 此所以現代國家都必藉著國民義務教育,培養、強化國民的國家認同。而《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不但規定「固有疆域」、「一國兩區」和「統一」目標,更規定「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國民教育法》亦隨之規定「課程應以民族精神教育…為中心」。此處之「民族」當然是中華民族,而不是(非中國人的)「台灣民族」。 可嘆馬政府從來不敢堂堂正正地維護最根本的實質正義─國家認同和憲法正當性。每遇抗爭,就只躲在自認合法的程序背後,避開真正的爭議焦點。後果是:不但各項政策逐一失守,國家和憲法的尊嚴亦流失殆盡。 行憲以來,歷任總統都依據憲法,在就職時宣誓要遵守憲法、保衛國家。但貪腐的扁帶頭汙辱憲法和國家,庸懦的馬則帶著憲法和國家一起受辱。等明年蔡英文果真宣誓就職時,她心目中的「中華民國」還剩下什麼? (石佳音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金源為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