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誰怕通膨
2011/02/10 22:32:10瀏覽233|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1-2-10 21:36 作者:社論

  主計處日前公布,一月份物價漲幅雖然僅1.1%,但坦言「後勢看漲」。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更直言,物價穩定將是今年經濟的最大威脅。

  但問題在於,為什麼關注物價波動的走勢那麼重要?為什麼與通膨作戰,會成為各國政策的重中之重?

  看數據,最忌諱的就是見樹不見林。在去(2010)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不到1%(0.96%),美國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則是1.6%,南韓、新加坡則接近3%,而號稱被物價問題壓的喘不過氣的中國也不過3.3%而已。如果看近幾年,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最高峰出現在2008年,台灣的年增率是3.53%,中國是5.9%,美國是3.8%。

  單看以上數據,根本離總體經濟的「通膨失控」或「景氣過熱」還很遠,甚至我們將它稱之為溫和穩定的物價環境都不為過。既然如此,為何各國總是不時大喊「狼(通膨)來了」?

  實際上,物價增幅本身不具有意義,而是一個掛鉤性的配套指標。由於物價增幅意味了對名目薪資的侵蝕程度,故在上個世紀戰後西方所盛行的勞資集體協商裡,指標化(indexing)遂成雙方協商的「理性」依據。換句話說,加薪不是1%或5%的菜市場喊價,而是具體地與物價增幅、企業盈餘成長進行連動。如果物價年增率是5%,而加薪幅度是3%,那就只是賺到面子而已,實質薪資仍是縮水。

  這也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盛行勞資協商的年代,整個總體經濟的特徵是「物價、工資雙漲」,因為薪資是追著物價在跑,甚至還得跑贏物價。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通膨本身不足懼,問題在於經濟成長、充分就業、以及薪資水平所決定的民間消費。這也是為何高物價、高薪資、高消費的「三高」現象會在當時顯得司空見慣的原因。

  但現在是思維被徹底翻轉了,原因在於新自由主義取得主導權。低物價之所以變成政策優先,是因為充分就業、薪資水平等問題被偷偷地擱置、取代掉了,所以物價一漲就會變得「很痛」。由於新自由主義者對於先前的「三高」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物價的增長,來自於薪資的推動,故壓抑薪資來維持物價穩定,乃是一個盡在不言中的秘密。和過去的「三高」相比,新自由主義者較偏好「雙低」:低薪資成長(甚至凍結薪資成長)與低通膨。

  回到台灣,我們真的該擔心那1%出頭,甚至不過2%的物價漲幅嗎?在經濟發展的上坡期裡,這難道不是一個極其溫和的反映?歸根究底,薪資跟不跟得上物價的微幅波動、企業盈餘的成長,才是被隱藏起來的真相。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87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