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內閣改組,需要什麼
2011/02/09 00:36:57瀏覽177|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1-2-08 21:13 作者:社論

  近來,因內閣改組問題引發的「有感」或「無感」爭議,爭議核心多集中於入閣人選能否令人耳目一新或令人有所期待。這種議論多半見樹不見林,以為只要哪個部會首長換上個賢能之輩,即能有所突破,彷若政府施政得當與否,只能期待於特定的個人英雄。究其實,這種論點無非是「名嘴治國」及「媒體治國」風氣下的產物,點評英雄榜、突出個人能力、塑造英雄神話,概屬八卦風的論述,除了滿足民眾的窺秘獵奇欲望,別無建設性。

  誠然,內閣成員無論作為個人或作為集體,都須有所表現;但整個內閣機器或可比喻為引領大政方針的火車頭,個人僅是其中的一枚齒輪,齒輪出錯,可修可換,但重點在於作為火車頭的馬政府及其內閣整體是否方向無誤?簡言之,大政方針能否符應人民所需,才是硬道理。

  自1988年以來,台灣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的三朝執政,這20餘年,台灣歷經種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攸關民生大計的首要影響,莫過於經濟自由化政策。經濟自由化,讓國家壟斷資本移行為私人壟斷資本,也讓台灣敞開大門,資本及農工商品得以無礙進出,其客觀結果,除了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房價物價飆漲,且擠壓了農民與勞工階級的生存空間。

  1988年,也是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年,農民抗議政府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勞工要求提高工資,社區民眾發動環保抗爭——這股社運風潮,實即基層人民針對長年以來低糧價、低工資、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政策所發動的一場小革命,它甚至直接促成了民進黨的崛起。

  但,20年過去了,農民、勞工的處境迄今仍未獲改善,尤其諷刺的是,民進黨執政8年,非但未能改善工農處境,並且與財團掛鉤更甚。簡言之,無分藍綠執政的這20餘年,富了資本集團,窮了工農大眾。若說,當年的社運風潮是一場由基層人民發動的社會權保衛戰,它反映了人民真實需求,但台灣的政治部門雖已歷經政權更替、內閣改組,仍無能符應人民所需,無能將社會權的精神落實於政府的施政方針,什麼都買得到卻唯獨買不到自尊,什麼都漲卻唯獨工資所得不漲,此即造成人民「無感」的核心因素。

  所謂「社會權」,是對「自由權」進行抗衡或互補的權利,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貌似人人平等,但人們得以行使的種種權利,恰與他們具有的財富多寡形成正比例的等值關係;亦即,在自由競爭下,勞動階級和弱勢人民實則處於不平等的受壓迫處境,社會權的伸張與行使,旨在對勞動階級和弱勢人民的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及受教育權進行保障,是人民不可或缺的權利。

  但社會權既是對自由權的折衝與反動,它的對立面通常即是資本集團,以基本工資的訂定為例,每一回基本工資的調漲,都必然引發資本集團的強力反對,致藍綠政府皆有所忌憚。其實,資本集團的自利思維早已內化為政府機器的施政思維,致工農大眾亟需的社會權向來不得保障。以具體的法律規章或政策措施為例,舉凡賦稅改革、社會福利措施、勞動法令、教育體制改革等等,皆觸及社會權的問題,但極少能符應弱勢人民所需,向無例外。所謂民選總統或民選政府,講的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但它從來不曾實現。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投下最多的選票,換來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為資本集團抬轎的政權,不啻民主政治的最大諷刺。

  內閣又要改組了,其實馬政府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尋覓什麼人才,而是換個腦袋,馬政府真正需要的是瞭解人民真正的需要。真想苦民所苦嗎?真想讓人民幸福嗎?很簡單,就從伸張人民社會權開始做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86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