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宜侯-最低薪資 到底幫助了誰
2011/01/11 21:00:57瀏覽738|回應1|推薦0

2011-01-11 中國時報 【黃宜侯】

     今年經濟榮景趨於樂觀,大家開始關心受薪階級薪資問題,連馬總統都提到公務員加薪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海峽兩岸也都在近日做了調漲基本工資決定。自11起,我國基本工資調整為每月新台幣17880元,時薪最低為每小時98元。無獨有偶,北京市政府也宣布調高最低薪資至1160元人民幣,每小時6.7元人民幣,於新年元旦生效。

     最低薪資設定常是勞資雙方談判焦點,勞方認為最低薪資是勞工就業市場的保障,應隨經濟成長而適時調高,確保勞工的權益。資方則認為最低薪資會造成營運成本的增加,對企業主的經營造成負擔,應該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加以設限。勞資雙方截然不同的看法,常讓最低薪資的調幅成為拉鋸式的討價還價,或是勞資談判的籌碼。估不論是站在那個立場來看待最低薪資,勞資雙方有一個共通的概念和邏輯,即最低薪資的調升,會導致整體就業市場薪資的上揚,也才衍生了上述雙方後續的論點及立場。

     然而,經濟學理論和實證結果卻發現,最低薪資的調升,不但不會導致整體薪資的增加,反而會導致失業人口的上升;更重要的,其中因最低薪資的調升而失業的勞工族群,是所有勞工中在技術層面最弱勢的一群人。

     先從理論來看,在沒有薪資管制的狀況下,供給和需求兩者會達到市場的均衡點,而該均衡點就反應了薪資和就業人數的水準。如果加入了最低薪資的規範,如同在就業市場設定了高於均衡點的價格門檻,使企業主必須要以高於其需求曲線所願意負擔的價格為薪資,等於迫使企業主降低從業數量的釋出;這時的就業市場是供過於求的,因為較高的薪資另一方面讓更多的勞工希望工作,供需失衡的結果也就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

     而且因為最低薪資所適用的族群,本就是薪資最低的就業人口,所以因為最低薪資的調升而無法取得工作的勞工,會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人,通常不會是參與勞資談判中受工會或契約保障的勞工。

     以上經濟理論,實務上是否支持?美國國家經濟研究院的兩位學者(David NeumarkWilliam Wascher)歸納近年102篇有關最低薪資和失業率相關實證研究,有三分之二以上文獻支持上述理論分析,僅有八篇在特定樣本裏有顯著不同結論。當進一步歸納其中33篇較高影響力的文獻時,28篇論文證明了最低薪資的調高導致弱勢族群失業率的上升,僅有一篇明確提出相反的見解。

     即便如此,沒有任何文獻提出最低薪資的調高,會提升整體實質薪資的證據。薪資水準的增減實由其他的經濟變數所決定,至於通膨壓力及貧富差距的問題,更與最低薪資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整體來說,實證結果和經濟理論的分析是一致的。

     然而,世界各國幾乎皆有最低薪資的相關規範,一般民眾對最低薪資的刻板印象,似乎是主政者不願或不能說清楚的真相。弱勢的就業人口也無法理解最低薪資帶來的真正衝擊,更難以在主流社會有發聲的機會,在民氣難違的氛圍下,最低薪資的調升常是勢不可擋。即便如此,主政者實應搭配適當的政策或措施,特別針對弱勢族群的失業人口進行輔導協助,以降低最低薪資的副作用,並與勞資代表及社會大眾,清楚說明和分析我國最低薪資政策的實際影響,讓國民在資訊透明的條件下,認真檢視最低薪資政策的利弊得失。

     (作者為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財金學群助理教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786068

 回應文章

狗屁不通
胡扯
2011/01/12 19:02
對岸不但訂定最低工資,加薪幅度更是驚人,只見缺工潮,不見失業潮,你的理論真是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