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工商社論-現在是調薪的最佳時機嗎?
2011/01/04 19:34:48瀏覽129|回應0|推薦0

2011-01-0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最近兩三年,台灣人民生活所需的產品或服務,包括瓦斯、油品、健保費、麵粉等,大都呈現調漲的趨勢。唯獨薪資非但沒有調漲,反而因為政府部門不斷推出臨時工作機會的政策,而拉低一般受薪階級的平均工資水準。最近主計處公佈每月薪水在新台幣3萬元以下的窮忙族,高達360萬戶之多,證實了社會確實存在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普通家庭普遍感受生活不易的壓力,紛紛希望政府提出一些策略,改善庶民面對的處境。

     近日新聞報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劉憶如表示:去年民間投資成長32%,失業率亦已下降至4.73%,下一波可能出現的現象應該是薪資所得調升;她因此呼籲企業主注意這個潮流,也希望大家今年可以調薪,藉此帶動民間消費。無獨有偶,第二天監察委員巡視行政院,行政院長吳敦義在被問到公務人員今年是否可能調薪時,吳院長給的答案是:公務人員調不調薪,要看經濟成長與稅收情形,若稅收穩定成長,「葡萄成熟時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以上兩則新聞所顯示的意涵,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第一,對民營企業的薪資調整方向,政府部門只有建議而沒有干預的權利。一般私營企業受薪階級面對此項訊息,不要高興太早,因為調不調薪並非政府說了算數,而是老闆說了才算。對於公務機關的職員而言,同樣不要期待太高,因為吳院長已清楚說明公務員調薪的前提是:必須稅收穩定成長的條件成立。

     第二,依據經濟學理,勞動者薪資的多寡,乃是依據勞動者邊際生產力的高低而定。生產力高者其報酬將較高,相對地,生產力低者其報酬亦將較低。如欲調高薪資水準,應當是企業的產品價格提高,或勞動者的邊際生產力提高。如果此兩種力量均未發生時,依據企業追求利潤最大的原則,即不可能做出調漲薪資的決策。

     第三,經建會劉主委認為社會企業應當調高薪資的依據是,去年民間投資大幅成長32%,失業率下降至4.73%。前者的數據代表台灣企業對未來的經濟前景樂觀,企業增加實質投資,對勞動的需求必然會跟著大幅增加;相對地,後者的訊息代表社會的失業率已經降至相當水準,能夠提供企業受雇的勞動者相對較少。依簡單的經濟學供需原理推論,需求增加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將產生薪資價格的提升,這應是劉主委主張今年薪資提高的理論基礎。不過經濟學的推論裏經常隱含了許多假定,在上述推論過程中,必須投資成長率與失業率是社會的真實現象。問題在於今年的投資高成長率是與去年的低水準投資比較而來,它有可能只是企業主將投資水準恢復到正常而已,是否會產生大幅勞動者需求,令人懷疑。更令人不能心安的是,當前失業率所以降低,部份肇因於政府部門過去幾年提供短期就業所產生的結果,若今年政府短期就業的契約期限屆滿,這些短期就業的勞動者再投入市場,會不會立即墊高失業率呢?若是,則勞動市場供給不足現象將不會發生。只要一項條件不能成立,薪資提高的結果未必會發生,則政府欲藉由薪資提高增加國內消費、提升經濟成長的理想將無從實現。

     第四,台灣產業過去十年來大量移往大陸,以至於經濟部最近發表的數據,呈現我國出口值中有50%以上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使得我國出口的就業效果,旁落台灣以外的其他地方。不容否認地,這種情形是兩岸分工的結果,企業將產品移向生產成本較為便宜的地區生產,以節省成本乃是理性行為的表現,企業追求利潤是其天職無可厚非。問題是國內工資提高後的副作用,有可能進一步促使台灣企業進一步出走,將立即造成更多的失業。政府決策當局在呼籲民營企業增加薪資時,恐不能不考慮到此種不利的影響。

     第五,公務機關人員的調薪,若以舉債為來源,將形成目前政府負債額度的增加,導致財政狀況的惡化。何況根據過去許多的學術研究,亦發覺政府調薪將形成兩項效果:一是對民營企業造成工資提高的壓力,二是對社會的物價產生助漲的效果。因此除非確定政府財政狀況已明顯改善,且整體經濟情勢亦有利於引導國內薪資水準上調,執政當局在進行公務人員調薪時,也不能不多方考量它對社會以及對物價產生的衝擊。

     總之,政府為提高庶民的所得,改善其經濟生活的方法與策略很多,當前政策上的首要之務,應該是致力於調整產業結構,採取行政手段鼓勵民間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吸納失業的勞動者,特別是剛離開學校的年輕族群。至於薪資的提升,應交由市場機制去決定,經常以人為干預,諸如由公部門提供短期就業,或喊話要企業提高工資的作法,顯然並不可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76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