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見我思-置入風暴 應理性共解
2010/12/28 17:50:34瀏覽282|回應0|推薦0

2010-12-28 中國時報 【張景為】

     歲末寒冬,這次想談一個最近很熱,但卻讓媒體有刺骨寒意的題目:置入性行銷與業配新聞之我見我思。這題目我思前想後,幾度想放棄,因為自己就在媒體工作,極可能兩面不討好、有理說不清、無理更被K。但這問題攸關媒體的專業與存亡,影響實在太大,加上連日來看到各界包括網路上,許多嚴厲的批判甚至激烈的謾罵,實在不能曲意迴避,而應該藉此風暴,攤開問題,理性探討,共謀解決之道。

     探究此一問題,不可人云亦云,應先定義清楚問題的內涵與標的。置入性行銷是個廣義的形容,但最具體的就是所謂的業配新聞,也就是「用新聞的形式包裝廣告或行銷,而讓人誤以為這是個純粹的新聞」,由此觀之,業配新聞當然是違反新聞專業而且是錯誤的做法。但並非將政府在媒體上刊播的包括廣告、文宣等形式一概打翻;因為,無知混淆或擴大渲染,都只會模糊焦點,無濟正道。

     其次,正如發起此次反思運動、我的前同事黃哲斌所言,在當前媒體經營困境下,這是整個台灣包括電子與平面媒體在內,必須共同面對的生態,而非某一家媒體所單獨承受的問題;我更認為,沒有任何媒體可以偽善地撇清且惡意批評同業。第三,醫治業配新聞的病態分成兩部分,一是來源端(政府與企業)的供應與要求,其中尤以政府必須先停止政治性的業配新聞;二是承受端媒體的自律與把持。

     趁此衝擊探討業配新聞的流弊,當然有其正面且積極的意義,因為照目前的外界反應,某些抨擊已經出現無限上綱的誤解。例如有學者說「新聞系以後可能變成『業配新聞組』,併在廣告系底下」;或者如網路上說「就像召妓,只要給錢,要他做什麼都可以」。但事實上,依據我的觀察,目前各媒體若有所謂的業配新聞,基本上多屬於在市場賣點之外上不了的「外加式」新聞,且大多是公益性、服務性或說明性的內容,而且數量每日有限,並無任何付費可改變重要或爭議性新聞的情形。

     但爭議是,業配新聞即使不是假新聞,終究還是一種收了錢的「有費新聞」,是一種違反專業分際、混淆閱聽人認知的不當作為;業配新聞當然可以刪改、可以選擇不接,但即使現在各媒體透過操作技術有所控制,終究難解某些新聞被買的事實。如果長此以往,兩造形成食髓知味的相互依賴性,勢將改變媒體生態,乃至侵蝕政府、企業與媒體之間正常的關係;如此下去,如今某些將媒體罵成有錢即照單全收、任人予取予求的情緒化謾罵,自然更有了質疑發酵的溫床。

     兼顧理想與現實的解決之道,還是要回歸本質。業配新聞的起源雖始自民進黨執政時代,但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掌握納稅人預算的國民黨政府,不應因循舊習,藉勢繼續以業配新聞施壓;另一方面,媒體本身亦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具體的行動與自律,化解不正當業配新聞的誘惑。

     從媒體廣告與行銷的表現進程來看,過去傳統的模式當然已有所演變,但新聞與廣告間基本的區隔性、辨識性仍須負責把持;目前媒體雖在這方面各有做法,但顯然並未確切落實。在民智已開、清議怒吼的壓力下,如何還給媒體專業自主的空間,區隔新聞與廣告的分際,媒體固須自覺,有所回應,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必須有所警惕,體認如果繼續依恃預算壓迫媒體,竭澤而漁,只有導致雙輸。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74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