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集體粗口的背後
2010/11/16 22:58:37瀏覽988|回應0|推薦1

台灣立報2010-11-16 21:06 作者:社論

  電視名嘴鄭弘儀的粗口風波發生至今將近半個月,不但未見緩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綠營的選舉造勢活動,「國罵三字經」成為台下群眾彼此之間的問候語,至於台上演說者也競相推陳出新,祭出各種坊間粗口,台上台下交相罵,一時蔚為奇觀。

  即使粗口與髒話屬於一種語言暴力,但若單純從社會「主流價值觀」審度,以雅俗之分來界定它的性質,從而視之為「粗」、「髒」,視之為劣等文化現象,持這種觀點者,須小心淪為另一種文化暴力。畢竟,語言與文化皆屬社會體系的一環,它們看似中性,其實暗含統治者的規訓,反映特定社會中統治與被統治的權力從屬關係,這種權力從屬,不只是政治上誰執政、誰在野的問題,還是經濟上、文化上誰擁有霸權、誰任其宰割的問題。

  舉例而言,台灣勞工人數達9百萬人,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許多企業強制實施停薪假,政府、朝野兩黨、以及輿論界罕見批評之語,勞工求助無門,引發一波小工潮,但整體的社會主流氛圍竟是對勞工不利的。停薪假之舉,對資方而言只是減少投資損失,對勞方而言卻是生計的剝奪,前者只關乎利潤多寡,後者卻攸關基本生存,孰輕孰重,連三歲稚童都能分辨,但在所謂社會「主流意識」下,共體時艱成了主流的價值觀。

  但說穿了,在所謂主流價值或主流意識的天平上,勞工權益永遠是可以隨意替換的那顆砝碼,朝野兩黨和絕大部分的輿論媒體都是幫兇,他們和資本集團共同形成一個看似中道、理性的共犯統治結構,至於廣大勞工的基本權益則遭集體閹割,相對於主流價值觀的貌似中道、理性,勞工無從傳達的心聲,則是一種求告無門的集體失聲。

  再以近來的社會住宅爭議為例,反對者多半將社會住宅視為影響市容的溫床,未經思辨就任意將髒亂和貧窮畫上等號,致經濟上的被剝削者進一步成為文化上的被污名者。反對者不問貧窮的社會根源,也無視於自身的偏見,他們即使採取了再怎麼看似理性文雅的論述,其實也都算是一種語言暴力。亦即,雅俗之分,理性與非理性之別,未必能拿來作為語言暴力的判準,只因所謂的文雅或理性,有時往往蘊含了權力者旨在實現其統治意志的價值觀。

  無論何種粗口或髒話,都意在渲洩某種情緒,有時是道理說不清,有時是懶得解釋,有時是情緒先行,有時是刻意羞辱,但無論何種狀況,都必然反映出發言者的意識、前意識、或潛意識中的某種情結。綠營的傳統支持者,不乏中下階層與工農階級群眾,長期處於弱勢困境,經濟上被剝削,文化上被污名,概屬集體失聲的群體,對他們而言,街坊間的俚俗粗口,有時恰是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藉以直觀地渲洩出內心的不滿。

  之所以說是一種直觀的渲洩,是因為他們未必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實境,以及階級剝削背後的政經結構,他們也未必理解自己支持的政黨實為剝削階級的代理人。以阿扁涉貪遭判刑定讞為例,這些工農群眾認為阿扁無罪、認為這是政治迫害的,恐怕為數可觀,相形之下,能藉此認清政黨階級屬性的群眾,則少之又少。

  在政黨的意識形態牽引下,階級矛盾轉化為族群矛盾及兩岸矛盾,悲苦的勞農身分轉化為悲情的台灣人,於是,群眾們看似單純而直觀的粗口,非但失去了它籲求改變受剝削處境的素樸原意,甚且背道而馳地折射出統治階級與其代理人的意志。粗口、罵得爽,竟是幫剝削集團抬轎,卻忘了自己,這也是一種集體失憶。

  若說,實質的民主是奠基於受壓迫階級與弱勢社會集團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覺醒與反抗,那麼,當前綠營呈現的集體粗口現象,真正可悲的不是雅俗問題,而是背後潛藏的矛盾轉移和集體失憶。以此而論,台灣的實質民主之路,還很遙遠。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60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