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貶台幣、護出口 庶民的代價
2010/10/21 00:22:58瀏覽430|回應0|推薦0

貨幣大戰1:算算台幣明升暗貶的總帳

作者:吳挺鋒 黃亦筠  出處:天下雜誌  458期 

     為了維護出口競爭力,新台幣不能大升。這是長期以來國人「買單」的邏輯,但真該如此嗎其實,淨出口只貢獻台灣GDP不到6%,而13年來的弱勢新台幣政策,讓我們每個人賺進來的新台幣沒有該有的價值,等於犧牲國內消費來補貼外銷。

對「庶民」來說,合理嗎?

     台幣最近一個多月升值幅度將近5%,利潤差不多被吃光了。如果再升下去,那之前接的單就是虧損,」逸祥貿易董事長,也是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在電話的另一頭說道。

     而在1012馬總統接見中小企業協會代表時,林秉彬更當面向總統表達業界對這波台幣升值的焦慮。

     換個場景。愛貓成痴的媒體工作者洪小姐近來發現,貓兒喜歡吃的日本進口貓食罐頭以前一罐36元,現在已經漲成40元。她推測,應該是這一陣子日圓升值的關係。

     自稱「貓奴」的洪小姐煞有介事地分析,一天一罐進口貓食比以前多花了4元,一個月下來就是120。「120看起來是筆小錢,但台幣變薄,東西變貴,就是虧。」

     相較於阻升新台幣救出口的「大我」,洪小姐這種「奇摩子」很庶民,很小我。

事實真是如此嗎?

     最近幾週新台幣漲勢看似凶猛,今年以來,台幣兌美元已升值0.6%,但美國佔台灣出口市場已經不到一成,以國際清算銀行依各國貿易比重計算的實質有效匯率,新台幣十年貶了14%,指數從106.55跌到91.73。換句話說,新台幣是明升暗貶,且長期貶勢相當明確。。(表一

犧牲全民購買力補貼出口

     《天下》研究員賴建宇抽絲剝繭發現,台灣的GDP組成有94.5%來自於內需,淨出口貢獻不到6%。(表二);一般認知出口貢獻GDP近七成,但若扣掉進口,實際外需貢獻比想像中小得多。

     算一算過去13年弱勢新台幣的總帳,相當於讓台灣每人平均補貼外國人近4萬元台幣。

     計算每年台灣與亞歐美主要貿易國的進出口值與相對匯率,譬如當年貶值,出口商外銷同樣一台腳踏車可以換回多一點台幣,進口同樣一桶油就要多花新台幣。過去13年累計,因為匯率變動,台灣出口因此多賺值282億美元的新台幣,但進口也要相對多付出值253億美元的新台幣。這個差額是央行每天辛苦力守新台幣的成果,但只相當於現在一個月的出超金額,是否值得?

     台灣是強勢出口大國,卻也是弱勢的進口大國,因為從原油到小麥等大宗穀物民生物資,幾乎都得仰賴進口。如果把進出口的帳本合起來看,那麼弱勢台幣所代表的意涵,就是台經院產諮會主任孫明德所說的,「以犧牲國內消費來補貼外銷。」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日前一場會議裡也提到,若台幣沒有反映外在環境,適度升值,反而是犧牲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

為什麼我的新台幣不值錢?

     一般民眾以為,「宅」在台灣,不出國、沒有子女在外國留學,不投資,沒有外幣資產,匯率升貶便與我無關。事實上,從早上睜開眼睛打開燈第一秒開始,我們每一個人的食衣住行,高度依賴進口。

     電靠進口石油和煤發電供給,餐桌上的豆漿麵包靠進口的黃豆麵粉製作,衣櫃裡的衣服,無論是人造纖維或純棉毛,原料全靠進口;出口騎車坐車搭捷運,這些交通工具再小的零組件,原料全靠進口,當然不用說,沒有進口的石油,全台灣的人都動不了。

     但是我們的進口物價,是13年前的1.46倍,出口物價卻只有13年前的0.86。(表三)

     過去台灣出口市場依賴歐美,對出口產業友善的匯率政策,有助於經濟成長的做法,普遍被人接受。但今非昔比,由於台、港、中三角貿易比重愈來愈高,新台幣緊釘美元及弱勢新台幣的政策,對就業刺激的效果愈來愈小。

     「既然出口帶動不了就業,那麼是不是想辦法刺激一下內需,讓台幣適度升值,看看對救失業會不會比較有幫助?」台大財務系教授沈中華便指出。

保護出口  延緩產業升級

     或許是長期習慣於弱勢台幣,國人容易聞升值色變。但前經建會主委、現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則進一步指出,最好是能適度讓進出口平衡。若是厚愛特定部門產業,以至於幣值長期低估,那麼雖然有利於出口產業,但也會造成該淘汰的卻沒被淘汰的資源扭曲問題。

     陳添枝雖然對台幣是否低估不願評論,但此次亞洲國家都蒙受升值壓力,主因就是擁有長期順差的外匯存底都在這個區域內,他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否認的結構失衡事實。

     升值不是洪水猛獸。林秉彬就說,雖然出口廠商都不希望升值,但務實來看,出口廠商希望升值幅度不要像一鍋熱水那樣直接倒下去,最好是一波一波的緩升,每次升個一、兩趴,這樣大家比較沒感覺,訂單價格也比較好談。

     裕民航運總經理王書吉不諱言,台幣升值對公司多少會有傷害。但他相對樂觀看待,「台幣該漲還是讓它漲,只要維持在一個相對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即可,只要大家面對的環境一樣,我就不怕,只要能經營得比別人好,我最後還是贏家。」

     現階段,已經開始有產業展開「抗匯大作戰」。譬如台灣鋼鐵龍頭廠中鋼,接到長期訂單或買國外的機器設備,只要約一簽好,就立刻避險。中鋼執行副總鍾樂民不諱言,中鋼每天監看匯率,抓得很緊。至於外銷比重高達七、八成的盛餘、燁輝,則傳出「接短不接長」的改接短單策略,或到韓國、俄羅斯採購熱軋原料,加減來降低成本。

     1990年代初,台幣很強,但經濟也沒有衰退,」陳添枝認為匯率升貶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沒有那麼絕對。孫明德則分析,1980年代的台幣大升值,讓很多做家具、雨傘、鞋子的傳統產業受不了,紛紛外移出去,但產業外移所留下來的土地、人力則是讓給接棒的科技產業,並非壞事。

     當然,升值也不是萬靈丹,孫明德接著問:如果台幣升值是前提,「那麼下一階段產業升級與轉型的目標是什麼?」他指出,匯率升值固然有強迫產業升級的壓力,但重點還是政府必須要有好的產業政策,加上企業的R&D,匯率升值才會產生作用。

     如果台幣匯率問題是一個引爆的火種,那麼如何在調整台幣匯率之際,同時端出能夠促進就業、優化分配,以及兼顧經濟成長的替代性產業政策,將是不容迴避的配套。這也是為何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會將擴大內需、縮小貧富差距視為施政主要目標的原因,並主張經濟成長不能光靠淨出口帶動。

     匯率管理是一門技術,更是藝術。央行對於匯率高低強弱的價位波動,總以「反映經濟基本面」為說法。但沈中華卻質疑,我們的匯率反映了多少的經濟實力?國人又分到多少經濟果實?

     以出口主力——電子科技業為例,政府用教育政策提供廉價質優人力,及租稅誘因,若還包括匯率優勢,等於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孫明德也認同,我們過去的經濟年成長率平均起來大約有3~4%,但台幣匯率卻跟十年前差不多,不是很合理。「不要黃金十年過去了,結果我們的匯率還在同樣的位置。」

匯率和經濟脫鉤

     當然,央行說得很清楚,這一波的「阻升」是在打擊熱錢,陳添枝更強調這是整個亞洲都面臨到的難題,不出手不行。沈中華同意這個說法,畢竟這是非常時期,祭出干預市場機制的「戒嚴法」無可厚非,但他真正想提醒的是,「不要等到恢復承平時期之後,還繼續在用戒嚴法。」

     還記得金融風暴期間,政府除了發消費券之外,馬總統更屢屢下鄉吃小吃、買特產,希望帶頭提振消費信心。時空換到現在,而且從庶民經濟生活感受來看,或許低估的台幣往上動一動,讓民眾感受到油、麵粉、化妝品等進口品便宜一點、出國時可以用同樣的錢多買一點,也不失為一劑提振民眾對執政信心的強心針。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518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