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全球核安全三個層次的結構關係
2010/04/14 02:02:27瀏覽354|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社論/2010-04-13 20:54

  前天在美國舉行的全球核子安全會議,舉世矚目之中,上週美國《新聞週刊》的評論,特別強調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這次會議演講的特點:把核子擴散與恐怖主義的地位提高成為重要的議題,而努力建立新的全面性的核安概念。

  歐巴馬的新看法,超越了過去將近40年美俄壟斷的裁核談判層次與精神內涵,有助全球繼續步入後冷戰的成熟階段。但是《新聞週刊》忘記了兩個重要的前提。第一:全球最大核子擴散的元兇,其實正是美國自身,過去230年美國以其全球獨一的尖端科技,持續進行試驗室中的新型核武試爆,以及最近其核武戰略的「靈活性」暗中更新核彈頭的偷天換日手法,都可以為證;第二是:全球恐怖主義的主要部分都是美英直接、間接逼迫出來的。

  歐巴馬新觀點的貢獻,是提醒世人形成新的層次結構性的核安概念:在美俄等核武五強(或再延伸到印、巴、以色列)之下,第二層是北韓、伊朗為首的第三世界包括利比亞、委內瑞拉等的核武發展中國家,第三層則是全球潛伏流動試圖竊取核原料、而自製核彈的恐怖分子。

  這個層次概念的立竿見影傳播效果,是把尚未完全過氣的美俄核武兩極對全球的威懾,淡化或轉移了目標,把全球核武恐懼的對象,轉移到第二層的北韓、伊朗以及第三層的的全球「恐怖分子」身上。美俄之間爭議了34年的波蘭、捷克境內部署反飛彈的問題,就是華盛頓拿德黑蘭作代罪羔羊並搪塞莫斯科的高明手段。

  仔細審查1945年全球第一次核試爆以來至今的65年歷史。可以看出來:以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核武發展(印度、巴基斯坦、北韓),都是在美、蘇核威脅之下的自衛性的國防戰略。真正曾以率先使用核武作恫嚇語言的,其實是過去的美、蘇。

  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各種壓迫之下,被逼迫出來的全球「恐怖分子」,在無所不用其極的情況下,腦筋動到竊取核原料或核彈,本是正常的發展。工業進步國與其疲於奔命的到處防堵而防不勝防,不如改採疏導方式,勿再敵視伊斯蘭世界,勿再壟斷並竭澤而漁全球資源,誠心與第三世界和平相處,從根化解「恐怖」之源。

  否則再演變下去,將可能形成這三個層次的結構關係的變化:第一層的美、俄鎮制力越來越薄弱,而鼓舞了第二層與第三層;世人該警惕的是未來可能第三層同時向第一、第二層下手竊取原料或核彈。

  防堵不如疏導,疏導首在人心。解決全球核安問題的人心惶惶或憤憤不平,根本之道是接受自1964年首次核爆以來,中國至今堅決不放棄、不動搖的對世界的道德呼籲:全面銷毀全球任何國家的所有核子武器。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94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