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重看凱因斯
2010/01/14 00:41:01瀏覽325|回應0|推薦1

台灣立報╱社論╱2010-01-13 21:44

  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工業大國爭相搬取公帑解救銀行,並援引凱因斯主義來做為所謂「公共投資」的張本。於今,危機獲得緩解,世界經濟似乎慢慢走出谷底。然則,金融財團、大企業獲得政府紓困,起死回生,老百姓的生活卻未見明顯改善。美國去年總共裁掉420萬個工作,景氣回升了,工作機會卻沒有回來,根據200912月的統計數字,就業人口又減少了85千人。歐元區也好不到哪裡去,去年11月失業率首度升至10%。

  隨著景氣好轉,台灣當局也試圖告訴我們:春天的燕子回來了。但是,台灣的失業率自從20097月突破6%以來,迄今還是在這個數字邊緣徘徊,這與馬英九競選總統時的承諾──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顯然已經非常遙遠!

  大家都喜歡援引凱因斯主義,卻忘了,當年凱因斯本人最在意的,其實就是就業的問題。1930年代,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之下,資本主義遭逢前所未有的危機。而當時,由於有蘇聯革命成功的案例,凱因斯周邊的朋友幾乎都轉向馬克思主義,並以蘇共做為經濟改革的新典範。可是,凱因斯對共產主義沒有好感,他全心全意要拯救衰亡中的資本主義。

  怎麼救呢?凱因斯開出來的藥方就是:充分就業。因為,在他看來,蘇聯雖然標榜勞動者在革命中的地位,但是,真正搞革命的並不是工人,他們其實是讓知識分子牽著鼻子走,不由自主地跟在知識分子背後起鬨。當時他所在的英國,許多知識分子已經搖起革命大旗,社會運動如火如荼,整個國家迫近內戰邊緣。凱因斯憂慮共產主義將侵奪他念茲在茲的個人自由,於是認定:要讓資本主義走出死亡幽谷,首先就要面對失業的問題。只要工人能夠充分就業,就能夠緩和貧困的衝擊,而貧困才真正是共產主義的溫床。

  在凱因斯看來,只有充分就業才能夠解除貧困社會的革命誘因,才能將需求極大化,以驅逐生產過剩的幽靈。只要勞動者以薪資形式擴大收入,那麼,所有的生產最終就會被需求所吸收。一旦勞動者得以充分就業,生產過剩導致的資本主義危機就自然獲得解除。

  現在,大家習慣把擴大公共投資視為凱因斯主義的核心主張,卻似乎忘了,擴大公共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進充分就業。結果,我們看到的是:各國政府砸大錢救敗德失靈的銀行,救失控破產的大型企業,結果卻是完全無助於就業率的提升。今日的資本主義危機固然不同於1930年代,然則,如果當年凱因斯是以充分就業的藥方拯救了資本主義,那麼,於今在景氣回春之際,就業問題卻遲遲無解,這恐怕才是當今資本主義最大危機之所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6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