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選舉反映地方落差
2009/11/28 00:05:47瀏覽336|回應0|推薦1

台灣立報/社論/2009-11-26 22:14

  台灣的選舉動員,無論密度與強度,堪稱世界一絕。但此次氣氛卻迥然有別,除了競選團隊與輔選機器外,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選情冷颼颼。

  選情冷颼颼的原因不難理解。首先,馬英九執政紕漏連連、民心盡失,早無當年的光環。此外,國民黨縣市候選人向來好打「組織戰」,這種經營模式就像潛水艇,多數時候是低調為宜,選情不熱,未必有害。

  其次則是民進黨的挑戰缺乏紮實力道。扁案對民進黨的殺傷力見仁見智,但蔡英文領軍的民進黨尚未打造出一股希望的力量,則是事實。以美國牛肉議題而言,民進黨雖然表態反對,甚至還曾動員遊行,但多數明眼人都清楚,這只是選舉造勢的一場秀,根本與民進黨的核心價值無關。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只把美國牛肉當成議題之一,而不會卯起來認真經營的原因。

  政黨態勢如此,注定了這場選舉成了名符其實的「地方」選舉:沒有願景、二軍廝殺、大眾疏離。這恐怕也是台灣民主化十餘年來首見的異數。

  但另一真正使得這場選舉徹底降格至「地方化」、瑣碎化的原因,則是許多縣市因合併升格而缺席。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由於合併升格,使得此次被捲入選戰的縣市淪為無足輕重的「小矮人」。縱使全拿,也不過是面子有光的錦上添花。小矮人之間的板塊移動,對於台灣政情大局並無任何的撼動。

  這也是為何許信良會以宜蘭縣為指標,作為詮釋選戰輸贏的「象徵性」原因。畢竟這些老、窮的小矮人們,在台灣的政治價值裡,幾乎搾不出任何的意義可言;而由於不斷被邊緣化的結果,這些縣市的輸贏甚至被人以「懶得彎腰撿零錢」來比喻。

  然而若我們聽任這樣的政治主流價值蔓延,無視台灣地方資源分配的日益惡化,僅僅把「民主」停留在投票行為上頭,確實對這些邊緣縣市的弱勢群體,是毫無意義的。晚近,許多國家都不斷實踐、摸索如何恢復「次級公民」的公民權運動。未來,台灣或許也該朝這個方向思考,以糾正巨人與小矮人的地方落差。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53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