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9秋鬥再起,從哪裡再起?
2009/11/21 21:03:56瀏覽534|回應0|推薦0

2009/11/20 苦勞報導孫窮理/苦勞網特約記者

如果從1988年「二法一案(苗客一案、《工會法》、《勞動基準法》二法修正案)」大遊行起算,「秋鬥」這一個台灣工運史上的重要活動,今年已經是第21年了,如果從歷史來看,秋鬥從早期抗議官、資對工運的打壓,到90年代中後期「關廠失業」的主軸,到2000年之後,「廢票」與「直接民權」等「新政治」的號召,順應著政治、社會與社運的情勢,而不斷變動著,2005年之後,受限於運動的能量與運動方向的調整,4年的時間沒有舉辦,而今年「秋鬥再起」,除了自1993年起推動籌辦「春秋鬥」的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之外,加入了更多主導的團體與議題,它們以共同對抗的「國家」與「資本」為共同點,與過去的秋鬥有著相當的差異。

秋鬥「主體的轉置」

首先讓人注意到的是在議題的「多元」與參與,甚至主導著,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工運團體,主要的行動主體,也不再是「工人」這一個單一的身份認同,「今年五一遊行雖然來了一萬人,但是最後卻沒有什麼效果。」這一次「秋鬥再起」的主要推動者之一的林子文說,「大家覺得鳥鳥的,有動力想要做一些事」,他所謂的「大家」,有河岸部落原住民的組織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老師、資深的工運幹部「工會仍然是本位主義的,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這位身經百戰的工運老將不諱言以工會為主的行動,有它的保守性,林子文希望以這一次秋鬥參與者重新定義「運動者」和對立面。

「工運」和「工會」是分離的,林子文說,工會無法組織更多不同的勞動者,也因此,現階段很難以「工會運動」作為「階級運動」的核心;工人立法委員會的賴香伶也持相同的看法,她認為,過去工會很難從外面看到自己,在運動的「邊緣性、政治性和尖銳度」上不足,因此,這一次「秋鬥」嘗試著進行「主體的轉置」,「在自己職場內的經濟生活和外面社會的變化是綁在一起的」賴香伶說,「過去的工會運動形式,透過『工會相挺』,撐出運動的對立性的物質條件已經發生改變了」,現在的工人身份可能隨時流動,「外面」的變化,隨時會帶給工人新的刺激和衝撞,「現在不只是談工資、工時這些問題」賴香伶說,「得發展出新的方向出來」。

具體訴求與群眾認識的課題

方向上有差異,動員的形式也會發生改變嗎?過去,工會的動員,不可能不去考慮「如何設計具體拿到的訴求,以回應群眾的需求」,以及「花時間把議題帶到基層去做動員,以拉高群眾的認識」這兩點上,但是這一次「秋鬥」,並沒有花太多的功夫,這可能與這一次行動籌辦的時間不夠,以及對象零散,很難聚焦有關;在這種條件下,賴香伶認為,「辦秋鬥,就是為了要做這兩件事」;以目前的力量,大的東西換不到,小的在平常就又一直在提了,工會動員花功夫在對應群眾的需要、提出具體訴求,賴香伶說,在2000年「40工時抗爭」已經碰上侷限,力量,無以為繼;當然,群眾如何看待行動的意義、是不是「拿到」了什麼,與他們的認識有關至於群眾教育的工作,賴香伶希望在新的群眾看到彼此之後的差異性之後,能夠刺激他們之間的對話,「群眾的認識,不可能是個案性的,要往上衝」。

「差異」可能是今年秋鬥最大的特色,除此之外,要在這些人中間找到共通點,仍然使用了主流容易接受的「弱勢」這一個名詞,1119號,在行政院前的記者會裡,唱出在樂生保存運動中,由「勞動者戰歌」改編而來的「弱勢者戰歌」;賴香伶對此,也並不滿意,「弱勢這個自我命名必須是要被顛覆掉的」,但是在如此短時間串聯起來的這些團體裡,除了有共同對抗的敵人外,實在很難找到政治集中的符號,這也反映了今年秋鬥只是串出這些不同的人,卻並沒有能處理它們如何成為一個「政治主體」的議題。

秋鬥儀式性集體行動

在這些團體裡,綠黨和工委會(火盟)過去是有其政治立場與實踐的,不過其他的團體則依其背景、議題的進展,而沒有共同的政治進程,在這一次串聯的過程裡,這一個問題也幾乎沒有被處理到,林子文認為,「社運結盟的問題不可迴避,不過現在這樣的組合,還沒有考慮到政治上的出路」,他認為,這一次「朋友」很多,但還談不上「戰友」,他希望未來秋鬥可以這樣一年年辦下去,從「參與中去了解」。

2003年,林子文曾以「秋鬥台灣勞工運動的儀式性集體行動」為題發表學位論文,今年他與論文指導老師陳信行同為秋鬥的主要推手;在該論文中,林子文比較了「秋鬥」與全產總、勞權會在「五一」行動的符號意義,他認為,「秋鬥」的符號化意義在「參與者對『工委會』這個組織,以及『秋鬥』的抗爭行動產生集體認同,並藉以區別不同的主辦團體」;這一個頗引起爭議的觀點,或許起自他從一個工會幹部的角度,所觀看的台灣工運派系生態,但是,今年秋鬥卻吊詭地突破了他所觀察到的這一個格局,「舊」論辯的消解,也或許突出的「新」思維的出現。

「它就像民間的廟會一樣,不同的神,每年出來『代天巡狩』,議題每一次不一樣,但是相似性很高」,而「儀式」的意義在「強化認同、鼓起力量再往前推」;至於工會,在林子文的眼中,仍然是重要的力量,「20多年前,自主工運的力量,本來就是靠著整個社會運動的力量帶起來的」,林子文希望這些東西能夠重新被創造起來,「秋鬥再起、跨出第一步」,林子文說。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51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