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左右看:國華人壽終遭接管
2009/08/24 23:06:25瀏覽511|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左右看2009.8.24

左看:保險公司倒閉 全民大解放

  美國政府放任雷曼兄弟倒,卻救援AIG,可見保險公司比銀行更具系統性、全局性危險。觀乎金管會本月5日接管國華人壽一事,實有重大意涵,不僅是區區一則財經新聞而已,可惜時論不解其義。

  首應指出,保險相對於金融業的另外兩分業:銀行與證券,更具未來性與互助性,偏偏此間的保險法把各國皆有、且把最該有的互助保險刪掉,儘管還有保險合作社的法條,但實踐上多所掣肘,於社會生活並不存在,唯餘商業性質的保險公司,最與保險本質遠距,甚至扞格不入的商業保險竟在台灣與保險劃上等號,鑄下當代台灣的大悲劇。

  不同於工業資本對勞動力的壓榨,保險資本是對人際關係,特別是先對親戚朋友一圈起壓榨,演為全社會的互信基礎蕩然無存,這就是全民皆業務員、拉保險的後果。再者,保險資本得以擴張,親情友誼是載具,介質是台灣人民對未來深深的不安與恐懼,也就是一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的政策皆是他們極力制止的,形成台灣反動政治的根源。最後也是為害最烈的,就是聚歛國民保障基金去炒作房地產,哄抬價格,國民演為屋奴,甚至欲為屋奴也不可得,創造了最強力的威懾,也創造了保險業最大的利基。保險公司不能倒,一倒就要全民大解放了。

趙萬來╱大學教授

右看:業界沈疴重 一了不百了

  淨值負590億的國華人壽在月初遭到金管會接管,應該說這是政府一項必要、然延宕多年的措施,單看翁大銘如幽魂一般纏繞公司不去,而且還大打廣告,推出新保單,不斷吸金,累計持有兩千億新台幣以上,無異是在蓄積社會的火藥桶,董事會連自訂減資20億,再增資40億的整頓方案都沒有誠意施行,終於迫使公權力出手。

  這是問題的揭露,而非解決,對國華人壽是這樣,對其他負淨值的多家保險公司亦然;抑有甚者,對帳目看似健全的前茅保險公司亦然。實在說,整個台灣保險業暗疾叢生,沈疴已重,翁家惡搞國華人壽不過是冰山之一角。

  此間保險業最突出的兩個特色是,公司無一不帶有濃烈的家族或個人色彩;同時,保單數是人口數的3倍。合此兩者而觀,社會的集體保障資金已擰至最大限度,但統歸於幾隻巨靈手,質言之,理論是最社會化的資金卻落入最不社會化的掌控,於是經營高度商業化,競相以儲蓄、投資招徠,避險變為逐利,馴至盡被衍生性金融商品給吞噬,而法定存入銀行的責任準備金如今利率趨近於零,形成負利差,唯一可資運用的是大炒房地產,外加藉新產品詐財補漏,都種下未來亂源。金管會接管國華人壽,可是一了不百了。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國華人壽可望4月標售

2010-03-02 工商時報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近40年來第1家退場的壽險公司,可望在4月初公告標售!安定基金董事長江朝國透露,安定基金將在今(2)日舉行董事會,討論通過國華人壽公開標售案,結果報告金管會後公告;目前初步規畫,由買家與安定基金同比出資,且以行政措施協助新買家逐步彌補缺口,但安定基金彌補的金額,恐要分10年給付。 

     去年84日,被金管會下令安定基金進駐接管的國華人壽,因為新的會計師查帳後,去年底淨值缺口達621億元左右,全年虧損約50-60億元;但國華人壽接管小組召集人謝良瑾說,財顧安永透露,有23組買家對購買國華人壽非常有興趣,有1家甚至非常積極。 

     儘管人身保險安定基金與財產保險安定基金已合併,但要處理壽險、產業公司退場的資金,仍是分開運用,去年底入股國華人壽近60億元後,目前安定基金可動用處理壽 險業退場的資金,僅剩100億元左右,每年業者仍會再繳交約12億元。 

     謝良瑾表示,目前規畫是安定基金不舉債、不能用盡、分期給付,未來買家依出價最高者得標,必須拿出「真正資金」挹注國華人壽,安定基金也將拿出相當的資金,約90億元到100億元,可能分10年給付,剩下約400億元的缺口,則待逐年獲利彌補及其他行政手段來處理。 

     同時安定基金已入股的60億元,將以減資方式直接消除,屆時國華人壽的累虧也會減少,安定基金也會退出國華人壽。 

     由於當初金管會設定安定基金接管國華人壽期間為9個月,今年5月初就到期,目前安定基金正加速處理公開標售案,預計3月送金管會,最快3月底、4月初公告,要趕在接管期內處理,若來不及,不排除會再稍稍延長接管。 

     國華人壽有2000多億元資產、200多萬張有效保單,並有一群相當死忠的業務員,但是買家願意用多少資金入主及如何處理缺口,是影響入主意願最大因素,先前也傳出新橋有意入主國華人壽,及大陸方面的平安保險可能有意等,但陸資參股目前並未開放。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25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