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念平台-後新自由主義的來臨
2009/01/13 10:48:46瀏覽378|回應0|推薦1

2009-01-12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吳挺鋒】

深不見底經濟危機發生迄今,引發各國政府無可避免的救市動作。即便是昔日死硬派的新自由主義者,也紛紛成了機會主義者,改口宣稱政府救市反應太慢、力道太弱。  

     我們確實進入了「後新自由主義」的紀元。但問題是,它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期待凱因斯主義的班師。因為小布希時代的終結、克魯曼經濟學的抬頭,以及各國政府的共同干預救市,似乎存在著這麼一個過渡趨勢。當然,這個凱因斯主義轉向的期待背後有著善念,即上個世紀的新政——凱因斯主義不也曾扮演過大蕭條的救援投手?  

     歷史雖然可以類比,卻不會重覆,同時光憑經濟學典範的轉移也不足以成事。凱因斯主義確實鼓勵政府對經濟領域進行積極的需求管理,但它在上個世紀的運作基礎卻有賴於另外兩個重要的配套:工業實力與工會運動。而今安在  

     在南北內戰結束後,美國的工業化迅速發展,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雖然因需求不足而導致產能閒置,但根底實強。與之相對,同一時期的工會運動,則仍奮勇鬥爭,最後雖然選擇了妥協,但若無這個組織性的社會力量,原有的需求缺口也難以被拉升與填補。正因勞、資、政三方的到位與整合,凱因斯主義才真正取得了它的制度配套。  

     這也是為何「後自由主義」不太可能是凱因斯主義回歸的原因所在。當前所欲拯救的汽車業是一個垂死中的行業,美國更幾乎徹底去工業化了,而勞工運動江河日下、工會化程度日低,都難以扮演上個世紀需求面經濟的制度性對口。其結果是,紓困企業不斷增長、原子化後的失業散眾苦等救濟,而美國政府也只能瘋狂舉債撒錢,既亂無章法,別無它法。  

     更重要的是,上個世紀的政治妥協與凱因斯主義的催生,與左翼仍作為資本主義的替代性方案有關。但二十世紀末冷戰結束,左翼退潮,資本主義已喪失被迫「從良」的外部壓力。  

     因此非常有可能的「後新自由主義」樣貌是——披著凱因斯主義的外衣,訴諸民粹主義的救經濟口號,繼續保護新自由主義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華爾街是快斷氣了,但「太大,不能不救」。最差的結果是,「後新自由主義」的政府干預成了闖禍者的降落傘或救生艇。  

     台灣的情形多少肖似。製造業產能西進的去工業化格局老早底定,加上工會運動的孱弱,以及社會生活的高度個人化,致使三挺政策就算邏輯清楚,也終究事與願違,所謂拯救經濟極易淪為業主的尋租競賽,一方面嚷著要紓困、融資、減稅;另一方面卻混水摸魚放無薪假、減薪、裁員。而馬英九到處東吃西買,仍與總體經濟的刺激消費扯不上任何關係,也是同樣道理。  

     對「唯一」在野黨而言,蔡英文宣示將結合社會力進行政黨再造的方向是對的,因為這才是真正救經濟的基礎工程。但這個值得被期待的前提必須是提出有別於這套經濟危機體制的另類意識型態,否則台灣的右翼兩黨制只是在輪流消耗民力而已。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56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