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于國欽-沒有製造業會怎樣?
2015/01/25 22:28:24瀏覽188|回應0|推薦0

20150125 工商時報 于國欽

依舊版國民所得統計,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在民國70年中期達35%~38%,97年降至21.7%,近六年隨著製造業定義、研發定義兩度修正,97年製造業占比也兩度修正至24.8%、28.2%。

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在102年達28.3%,製造業比重看似未大幅下滑,事實上這是因為98年、103年兩度修正定義所致,若依舊版國民所得統計,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已降至20%。

我們習慣以數字的大小來判斷經濟事務的重要性,過去半導體、面板這「兩兆」產業引起政府關注的原因正是如此,然而這樣的判斷標準卻未必正確。

若依產值大小來判斷產業的重要性,那麼台灣最重要的應該是批發業,102年批發業生產毛額達1.56兆元,比起半導體、面板這兩兆產業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1.38兆元還來得高。

再如,餐飲業生產毛額3,099億元、保險業2,547億元,也都超過石化產業2,254億元、機械製造業2,216億元。如果僅以產值的大小來判斷產業的重要性,那麼,服務業要比製造業重要得多,因為全體服務業生產毛額占GDP比重65.1%,遠在製造業28.3%之上。

產值大 不等於產業重要

然而,這樣的判斷是有問題的,因為生產體系裡有複雜的依賴關係,產值只是生產活動最後的結果,判斷產業的重要性還得考慮生產活動中的「經濟帶動效果」。僅僅產值大而沒有帶動效果,不可能成為引導經濟成長的引擎,其重要性也就不如表面數字這般重要了。

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隆沃思,目睹美國芝加哥煉鋼業從繁榮到沒落曾嘆道:「當煉鋼業繁榮時,不僅工人可以在鋼廠工作,也帶動附近的餐廳、酒吧、洗衣店的商業活動,創造許多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估計一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可以創造四個就業機會,隨著鋼鐵業沒落,這些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也同步消失。」

這寥寥數語,道出製造業與服務業本質上的差別,製造業的生產活動往往會創造出許多的服務業的商機,雖然批發業的產值遠遠超過半導體、面板、石化業,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生產活動,沒有生產出有形的商品,批發業要批發什麼?還能創造出兆元產值嗎?

如果科學園區的生產活動消失,鄰近的房地產、餐飲業、運輸倉儲等服務業還能持續繁榮嗎?當我們單看產值的大小,就會覺得餐飲、保險、零售批發等服務業比製造業重要許多,但待我們釐清了經濟體系相互依賴關係之後,恰恰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產業關聯係數顯示重要性

1973年諾貝爾經學獎得主李昂提夫(Wassily Leontief)所建立的產業關聯表,讓我們得以了解經濟體系各部門相互依賴的情況,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所編製的100年產業關聯表,紡織、石化、機械等不少製造業的「向後關聯係數」皆逾4.0,而批發零售、金融保險、支援服務、資訊服務等八成服務業皆在1.5上下。

向後關聯係數4.0是指這個產業的生產活動可創造四倍的「生產乘數」效果,製造業產值占GDP雖不到三成,但透過產業關聯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遠在服務業之上,如果這三成的製造業萎縮,服務業也將跟著式微。

服務業不論占GDP比重或占就業人數比重都是製造業的兩倍以上,對一國經濟當然重要,但若從經濟帶動、生產乘數的效果來看,製造業的重要性,實非服務業所可取代。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04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