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蔡英文獨攬綠營兩岸話語權
2015/01/22 20:40:28瀏覽101|回應0|推薦0

20150122 朱真楷/新聞分析

民進黨重啟中委會,蔡英文做出要求13個執政縣市成立「兩岸小組」的決議,一方面是微妙地以「名稱」的退讓,向北京釋出善意;同時,她更是有意透過這套機制產生集體壓力,遏止其他派系擅自進行兩岸路線的內部競爭。小英獨攬綠營兩岸話語權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2012年蘇貞昌接掌民進黨黨魁,為展現積極處理兩岸事務的態度,主動恢復「中國事務部」。問題是,「中國」2字,形同凸顯民進黨認為的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這對北京而言,不僅不是善意,更是懷著惡意,因而間接造成蘇在擔任主席2年期間,民共關係停滯不前、倒退有餘。

如今,隨著蔡接棒黨魁,儘管內部曾思考過以「兩岸事務部」取代「中國事務部」,但這項大動作,卻必然會牽動獨派敏感神經,形同自捅馬蜂窩。因此,蔡英文決定另闢蹊徑,透過中委會促成各執政縣市成立「兩岸小組」,悄悄地將中性字眼放進黨的兩岸事務平台。

果不其然,昨天中委會結束,各方追蹤焦點均集中在「民進黨如何因應92共識」或「民進黨是否要提新決議文」,兩岸事務平台的稱號反而被多數人忽略,讓蔡英文成功地挾帶「兩岸小組」闖關成功,無風無雨地向北京遞出橄欖枝。

而在對內部分,當中委會下令各地方諸侯必須成立「兩岸小組」,並以共同決策方式執行兩岸事務,這雖有助於首長整合資訊,做出具有縱深的布局;但從另個角度來看,這套機制其實也能透過集體力量,約束地方首長出現暴衝舉動,更有助於限縮黨內兩岸路線競爭的空間。

對蔡而言,此舉確實有助於鞏固個人黨內兩岸論述的主導權;但反過來說,整個民進黨卻可能因此喪失大鳴大放的機會。

換言之,在此情況下,假若未來1年內,藍營仍缺乏能與蔡抗衡的2016總統候選人,那麼,蔡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必然不會有對兩岸議題大步向前的主觀意願。對蔡而言,這或許是相對安全的戰術;但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卻是有弊無利,台海關係倒退恐在所難免。

13執政縣市 設兩岸小組

20150122 中時電子報 朱真楷/台北報導

主導綠營兩岸政策走向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停擺半年後昨日重啟動。會中敲定民進黨執政13縣市全數比照高市籌設「兩岸小組」,專責處理兩岸事務,推展兩岸交流。黨主席蔡英文強調,擴大執政縣市處理兩岸事務的能量,這將是強化人民對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信賴的重要起點。

民進黨是否要擬定新決議文,或提出92共識替代方案,則未在此次會議討論。

由前主席蘇貞昌號召成立的中委會,去年蔡英文接黨魁後僅開過一次談話會就暫時熄燈。隨著2016總統大選戰鼓響起,蔡英文昨重新邀集謝長廷、游錫堃、蘇貞昌、陳菊、柯建銘等,召開就任主席後的首場中委會。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趙天麟表示,除對兩岸做評估報告,也由高雄市長陳菊分享高市「兩岸小組」的經驗;決議通過建議綠營13個執政縣市,以高市兩岸小組為範本建立兩岸事務平台。

趙天麟解釋,去年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赴南部訪問時,高市府的兩岸小組就扮演窗口角色,除負責統合所有與張志軍訪台行程有關的各局處業務,也代表市府與民進黨中央直接聯繫,讓地方與中央及時掌握訊息。

趙天麟進一步說,執政縣市擴增至13席後,黨中央幾經思考,決定將高雄經驗複製到其他縣市,讓各首長能快速流通、整合資訊,做出具有縱深的整體布局。

趙天麟強調,當前中央政府對於兩岸事務的處理,都是由部會各行其事,導致兩岸交流陷入資訊不對等也不透明的狀態。因此,當民進黨執政縣市全數成立兩岸小組後,將有助於黨對兩岸政策進行整體規畫與布局。

蔡英文表示,一直以來,國共雙方以共同定義的兩岸關係框架,意圖將民進黨邊緣化,造成部分人民誤解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因此,擴大執政縣市處理兩岸事務能量,是強化人民對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信賴的重要起點。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03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