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趙怡專欄-沒話語權就沒軟實力
2015/02/03 22:24:59瀏覽159|回應0|推薦0

20150203 中時電子報 趙怡

1970年代,第三世界國家群起抗議西方工業國家的資訊傾銷,控之以「媒介帝國主義」,聯合國遂組成「國際傳播委員會」介入調查,隨後發布「馬克布萊德報告」,倡導國際間應樹立更為公平、均衡的傳播新秩序,改善由少數主流通訊社壟斷全球資訊的局面。

大陸傳播中國人的觀點

將近40個年頭過去了,縱使傳播科技的突飛猛進把大地球縮成了小村落(global village),但基於各國政經實力的消長變化不大,地球村裡的話語權仍然掌控在極少數中心國家的手中,反倒是訊息傳播的速度更快、管道更多、內容更豐富多元也更引人入勝了。可以想見的,在全球化時代的資訊洪流中,當今新興國家莫不試圖藉著新媒體的勢頭與管制鬆綁的風潮,繼續爭取在國際論壇上的發言權。尤其拉、非、亞洲若干相對文化弱勢的國家更深切體認到,欲提升本國地位及擴大全球能見度,非得增加國際傳播的能量不可。

近年來,中國大陸以世界新霸主之姿,頭角崢嶸,傲視群雄,當然不甘於在國際間長保緘默。北京政府除了強化多種官方的外交手段之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措施,輒為提升電視英語頻道的質量,並循商業模式行銷全球;先是在2010年把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更名為英語新聞頻道(CCTV-News),並改以符合國際規格的全新面貌出現,每天播出24小時,透過6顆衛星傳送訊號給全球147多個國家的1億餘名用戶。北京的用意,是希望央視英語頻道有朝一日能與BBCCNN比肩而行,足以讓中國人民的立場、華夏文化的丰采和亞洲民族的視野透過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傳播給全世界人民,堪稱其志可嘉。

經過幾年的歷練期,CCTV-News已粲然大備,信息來自全球各地,無所不包,而新聞主播及各地特派員多由各國專業人士擔任,在外觀包裝上神似CNN,場景氣勢則猶有過之;唯一不同的,當然是所有深入分析、專訪及評論都充分表現出「中國人的觀點」。

另外,上海文廣集團於20081月也成立了一個全天候播出的自製外語頻道,首播時長7.5小時,以英語為主,中、日語為輔。2011年英國皇室婚禮,該頻道進行長達7小時的實況轉播,曾經喧騰一時,蔚為業界話題。上海的國際頻道或許不如央視在全球市場的高滲透率,但由於其節目內容較具當地人文色彩,對居住在大陸的外國人口而言,不啻提供了一份豐美的精神食糧,也為有志學習外語的中國學生開啟了一間活學活用的語文教室。

台灣軟、硬實力皆落後

回頭看看台灣,國際新聞在各媒體所占比重原本就有限,純外語內容的媒體更只剩寥寥數家銷路不大的英文日報,和難能可貴的民視、公視「英語新聞」,惜分量不多,餘皆為來自境外的跨國媒體。可以想見,2300萬台灣人的聲音和面貌在國際社會裡的「閱聽率」少之又少,甚至是乏人聞問的,從而大大減弱我們的全球影響力。

相信任何一位主管官員、傳播學人或媒體業者都能輕易舉出數個、甚至數十個原因來合理化台灣英語傳播內容匱乏的現象;然而,在強權對峙中處境侷促的中華民國,若想維持起碼的國際地位,及時布建有效的對外宣傳機制和加速大眾傳媒的國際化實屬必要之手段,也許仿效英國BBC、日本NHK,由國家的公共電視扛起此一重任,不失為解決之道,還可兼收一舉兩得之效。

關乎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固然經緯萬端,莫衷一是,不過雙方各自的實力以及在世人眼中的觀瞻與形象仍占有重要地位。面對今日大陸與日俱增的「硬實力」建設,台灣已備感窘迫,一旦連「軟實力」項目也紛紛落於其後,未來咱們靠甚麼和人家平起平坐談「對等」呢?

(作者為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前新聞局局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060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