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另一種凝視-聆聽「為台灣文學朗讀」
2014/11/12 15:48:46瀏覽422|回應0|推薦0

20141112 中時電子報 楊渡

最近你如果有機會來台北的城南我指的是歷史博物館到中正紀念堂的南海路這一帶,請留意一下周邊站牌邊,有一些小小的改變,那是文化總會「為台灣文學朗讀」的錄音,你可以使用手機,連上之後,就可以聽見8位詩人的朗讀,包括: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瘂弦、張默、管管、向明、辛鬱等。他們用自己的聲音,朗讀自己的詩。

邀請詩人朗讀在歐美已是一種文學傳統。一般文學聚會不說,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已5度邀請詩人來朗讀,以誌歷史盛會。最著名的是1961年甘迺迪總統邀請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當時已87歲)在就職典禮上朗誦他的詩〈全心的奉獻〉(The gift outright)。32年後,柯林頓從競選政見到行為模式,都師學甘迺迪,所以在就職典禮上也請了女詩人瑪雅.安潔洛(Maya Angelou,今年528逝世),來朗讀一首〈在清晨的脈動中〉。她用這一首詩來呈現美國如一顆大樹,讓所有鳥兒來棲息,共同歌唱。

小布希在2003年初宣布攻打伊拉克。在舉世反對聲中,他夫人勞拉想學柯林頓,以詩凝聚向心力,準備在白宮舉辦一場名為「Poetry and the American Voice」的詩會。有一個詩人名叫山姆.漢密爾(Sam Hamill)熱烈響應,立即電郵給朋友,徵集反戰詩,不旋踵來了數千封反戰詩,於是他們決定成立反戰詩歌網(現在還在繼續中);這聲勢逼得勞拉只好取消白宮的詩歌朗誦。但他們沒放棄,那一天照常在白宮前廣場集會,朗讀反戰詩。經過全球串連,人們一起決定把35定為「全球詩人反戰日」。

師法甘、柯一脈的歐巴馬也好詩道。2009年就職大典上,他邀請黑人女詩人、耶魯大學教授Elizabeth Alexander在白宮朗讀詩作。2013年就職,他更大膽的邀請了44歲古巴裔美國詩人布朗柯(Richard Blanco),此君還是一位同志。

總之,詩歌朗讀不僅是一種文學傳統,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歐巴馬運用了詩人的身分、詩歌的意涵,以及它動人的感性特質,來召喚民族融合的精神。

我們開始做「為台灣文學朗讀」的時候,倒是沒有這麼大的企圖。起初想的是為監獄裡未曾享受過文學、藝術之感性與美好的受刑人,製作文學節目,在監獄裡面聽。用華德福的理念說,就是想用美學,成為一種改變的力量。事實上,我們曾在優人神鼓與彰化監獄的合作中,看到生命改變的可能。

我不禁想像,如果一個人有機會接觸文學藝術,學習感性認識這個世界,可以聆聽、可以感受、可以呼應另一個生命的節奏,會不會讓人學習溫柔、學習安靜的力量,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後來,為了讓更多人分享,我們特地和教育廣播電台合作,好讓全國的聽眾(尤其是學生)都有機會聽到作家的朗讀。

我所未曾想像到的是:這個起源於愛與分享的理念,卻意外的為作家留下了真實而深情的聲音。黃春明開朗說故事的笑聲,吳晟為了作品中的母親而傷感流淚,瘂弦那做過廣播的「如歌行板」,鄭愁予時而激昂時而柔情的朗讀,白先勇用溫柔的聲音朗讀〈永遠的尹雪艷〉,王文興以地方口音朗讀〈背海的人〉,司馬中原用詼諧的聲音說鬼故事。一百多位作家,一百多種聲音,一百多種不同地方、不同世代的口音,無論是冷靜、豪壯、柔情、溫婉、質樸、滄桑,每一個人有自己的聲音質地,一如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這一切交融出台灣文學多樣多情的面貌。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次文學作家的朗讀,保留幾代文學家的聲音,這確實是非常難得的文化資產。我有時候忍不住想,如果李白當年有錄音,我們可以聽見他那帶著吉爾吉斯的外國口音,用豪邁的聲音唱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那是何等的感受?

未來會如何演變,我們不知道。可至少,我們現在可以告訴孩子,以後你們可以聽見作家說故事,詩人唱他的詩了。(作者為作家)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889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