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戰百年 全英熄燈紀念
2014/08/06 20:30:24瀏覽253|回應0|推薦0

紀念一戰百年,全英在84晚間10時到11時熄燈一小時。從唐寧街首相府、西敏寺國會大廈到商家和住戶,紛紛關閉燈火,只留下一盞燈或一根燭火,紀念這場奪走1700萬人命的戰爭。

一束象徵著和平的團結白光則在倫敦市區天空升起;英國首相卡麥隆呼籲人們要「永遠珍惜和平」。這項全英熄燈紀念一戰百年的活動,靈感來自於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時任英國外相的格林爵士的話,他說,「全歐洲的燈光都會熄滅,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到燈光燃起。」

1914年德國入侵中立小國比利時,英國在191484晚間11時正式對德宣戰,列日戰役隨即展開,揭開一戰序幕。此次紀念一戰百年紀念活動也於4日率先在比利時列日拉開序幕,來自83個國家的元首和王室成員齊聚一堂。

而在英國國內,4日晚間10點開始,倫敦所有公共建築物和著名地標,包括英國國會大廈、倫敦塔橋、聖保羅大教堂,都熄滅了燈火;英國首相的官邸唐寧街10號也只在大門口留下了一盞燈火。倫敦西敏寺大教堂則舉行了燭光守夜活動。燭光在晚間10時一個接著一個熄滅後,只留下一盞油燈在無名英雄紀念碑前閃爍。晚上11點整,英國對德國宣戰的時間點時,這盞僅留下的燈火也熄滅了。

就在倫敦進入黑暗期間,由日本裝置藝術家池田亮司設計的一束白光從維多利亞公園直射倫敦市區天際,參與紀念活動的倫敦市長強森形容,這道凝聚在倫敦市上空的白色束光是一個「團結點」。而在附近的倫敦塔周邊護城河則佈滿了成千上萬的鮮紅陶瓷罌粟花,紀念每個在一戰中喪生的英國士兵。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比利時蒙斯軍人公墓晚間舉行的一項紀念儀式上呼籲人們,「永遠珍惜和平」。

江靜玲專欄-戰爭的鬼臉

20140807 中國時報 江靜玲

這個星期一(4日)晚間10時到11時,全英公共建築物和超過3百萬戶人家主動熄滅家中燈火,紀念一百年前(1914年)的84晚間11時,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揭開一戰序幕的一刻。佇立在窗前,望著漆黑寧靜的倫敦市區上空,思忖百年前,在玫瑰飄香的英倫敦夏季夜晚,人們是以什麼樣的心情等待著戰爭的來臨?

一位朋友提及他參與一戰的祖父返家後,拔除了後院中所有的紅色罌粟花,終其一身不願再見到這紅色的花朵。鮮紅的罌粟花讓他想起慘烈的戰地上,同袍和敵人血染遍地的情景。如此不堪與不忍的記憶,如影隨從,跟著一名一戰少年士兵?友人說他從未真正了解過,直到乍見此次紀念一戰裝置在倫敦塔護城河的一片紅色陶瓷鮮紅罌粟後,才首次體會到「那股鮮紅的恐怖和冷冽」。

持續4年的一戰奪去1千多萬名士兵的生命,負傷者逾2千萬,單在著名的索姆河會戰一役,一天內即有兩萬多名英國士兵死在德國機關槍下,歐洲當時幾乎十室九空。

衝突依然揮之不去

一戰剛爆發時,人們似未料到這場戰爭會如此慘烈,大家都覺得這場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倫敦特法加廣場上民眾聽到宣戰,歡聲雷動;德國出征將士以為秋天葉落時就可回家;俄國認為在6周內可直搗柏林。連德國自由主義小說家托馬斯曼也為開戰感到雀躍。只有英國名將基奇那說,這場戰爭至少要打上3年;時任英國外相的格林爵士也警告,「全歐洲的燈光都會熄滅,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到燈光燃起。」他們在當時是異數。

一戰爆發前是歐洲全盛期,直到1913年,西歐是世界經濟和政治中心,歐洲各個帝國直接或間接控制世界大部分地區,創造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產出,公眾和政客的注意力多只聚焦在自我和內政。軍史學家基根說:一戰是短視貪婪、自私懦弱、狂熱激情,揉合而成的一場悲劇。

一戰的悲劇未能終止20年後爆發的二戰。一戰未能完成的事,經濟大蕭條、納粹大屠殺,二戰全替它在歐洲完成了,戰後匍匐在地的歐洲,終於體現到戰爭災難,展開過去半世紀來歐洲聯盟政治和平工程,當年宿敵今日才得以同台悼念戰爭犧牲者。

可是,從19142014年,民族主義、恐怖主義、宗教衝突,新興大國崛起和傳統大國衰落,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國際秩序重寫,爭戰和衝突,依然揮之不去。

阿拉伯半島,葉門局勢動盪。非洲索馬利亞游擊隊不斷出擊,包括有時越過肯亞邊境;馬利伊斯蘭叛軍挑戰政府;蘇丹西部種族屠殺未止,南蘇丹內戰正在漫延;中非共和國的宗教戰爭雖簽了停火協議,基礎卻十分脆弱;奈及利亞好戰的「博科聖地」綁架了逾200名女學生,並已威脅到鄰國喀麥隆安定。

面對曾相似的選擇

阿富汗正處於西方撤軍,權力轉移的不確定性中。敘利亞,打了3年多內戰,迄今看不到曙光,且已經影響到黎巴嫩安定,控制了敘利亞三分之一領土的伊斯蘭極端組織ISIL,已攻占伊拉克挑戰伊拉克政府,並可能進而將勢力伸入土耳其邊境的庫德自治區。

還有,歐洲門前的烏克蘭危機,烏克蘭是否會和俄軍發生直接對峙,以及加薩走廊以色列和哈馬斯的衝突。這些,莫不在在考驗當代的政治決策者和輿論。一如《金融時報》評論員沃爾夫所言,過去百年,人類歷經極端的合作與衝突,如今面對似曾相似的選擇,我們以何種方式因應,將塑造未來百年歷史!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584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