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客運停駛與漲價所帶來的新剝奪
2008/04/17 23:09:41瀏覽437|回應0|推薦1

台灣立報/社論/ 2008-04-16 

  近日報載,去年底曾經喧騰一時、被及時安撫的中南部偏遠地區客運路線縮減厄夢,如今捲土重來。

  據統計,從今年初迄今,全台各縣市紛紛停駛所謂「虧損路線」,約40條之多,歷來罕見。除此之外,多家客運業者也對外大喊吃不消,而擬大幅調漲票價。例如,新竹市區公車已確定51起全面調漲票價,現行全票15元、半票8元,一律調漲為20元。台中市公車則提案將票價22調漲到43元,但仍有待與市府交通處協商。

  綜觀來看,這波的客運生態變化大致是:市區路線要漲價,偏遠路線要停駛。看起來影響不可謂不大。對於無車者,尤其是婦女、孩童、老人這些長期依賴客運的搭乘者,或是對中南部地區的住民來講,客運不管是漲價或停駛,意味原已相對惡劣的生活條件,變得雪上加霜。受限於經濟條件與生活區位的低移動性群體,需要更便利與可負擔的運輸,而非反之。

  主管機關對目前的難題顯得束手無策,或者是以拖待變,等著新政府出招化解。但以可見的蛛絲馬跡觀之,國人對新政府的期待不可過高,準副總統蕭萬長對於油價調整的「依市場機制、一次漲足」說法,暴露除了價格語言之外,究竟社會承受能力的底線為何,根本不在其考慮之列。

  在台灣,過去高油價的倡議者總有一個環保的理由,那就是高油價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同時可以抑制不必要的石油消費,轉而鼓勵大眾運輸工具。聞言乍聽成理,但可惜願景畢竟不等於現實,而且兩者之間也必須要有銜接過程。從未來的油價解凍,再到發生中的客運停駛與漲價,我們不難發現,台灣(或者更精確地講,是中南部)根本缺乏以高油價抑制自小客車的替代性接軌措施,因為客運可及性不高,而且消費負擔也一再加重。其結果,等於變相懲罰了那些弱勢群體。

  或許這也是為何環保運動總是侷限在台北,或是相對受菁英階層青睞的原因。在歐陸,由於具有社會民主的福利國家傳統,因此往往能在物質獲得相對保障的情況下,進一步發展出節能、節約的綠色思維與實踐。相形之下,台灣則連起碼的物質條件與社會權利保障都處於不均或匱乏狀態。從中南部自有機轎車比例偏高,再到偏遠路線停駛,不啻提醒了環保節能需有物質條件的配套,否則難以引起共鳴,甚至徒生抗拒。

  對於飽受物價折騰的我們,寄望新政府的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無異緣木求魚,但與此同時,客運停駛與漲價,也考驗了台灣的社會運動是否能激發出新的對話與團結的對象。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79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