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8 21:31:38瀏覽337|回應0|推薦0 | |
過去經常聽到台灣儲蓄率年年升逾30%,如今又說台灣儲蓄率連年降至20%,儲蓄這項統計,相信一定讓許多人愈看愈糊塗,有必要解釋一下。 談起儲蓄,每個人感受都不一樣,多數人會領會成儲金簿上的數字,但從國民所得統計觀點來看,這樣的領會可能有三個誤解。 第一、誤認為儲蓄是存量:儲金簿上的數字是歷年累積存款,是資產存量的概念,而國民所得所談的儲蓄是當年收入減掉消費之後的賸餘,是流量的概念,易言之,今年負儲蓄並不代表儲金簿上已沒錢。 第二、誤認為儲蓄是貨幣:貨幣確實是人們最常見的儲蓄型態,但轉化成股票、債券、基金或房地產的型態,也同樣是儲蓄。 第三、誤認為儲蓄只存在家庭部門:家庭確實是提供儲蓄最主要來源,但除家庭部門有儲蓄,政府經常帳的賸餘,企業營業盈餘也都是儲蓄,這三者合計稱為國民儲蓄。 我們經常聽到台灣的儲蓄率高達30%,超額儲蓄年年逾兆元,這講的是「國民儲蓄」;如今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又說我國儲蓄率一路下滑至20%,這講的是「家庭儲蓄」;若不加以明辨,可能會被這兩個儲蓄率弄得暈頭轉向。 那麼,何以這兩個儲蓄率會出現不同走勢?因這些年家庭儲蓄下滑之際,企業儲蓄大幅成長,因而使得國民儲蓄率仍能挺升至30%。以往家庭儲蓄占國民儲蓄比重總在六、七成,為企業儲蓄所望塵莫及,惟自99年起企業儲蓄快速升高,至今已連三年逾兆元,與家庭儲蓄規模,幾已平分秋色。 ※ 歲末年終談家庭儲蓄率下滑的隱憂http://classic-blog.udn.com/tpa285/10271519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