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8 11:32:44瀏覽145|回應0|推薦0 | |
台灣立報2014-3-27 19:43 作者:本報訊 「太陽花學運」僵持至今,很多人在問最後會如何落幕?這個問題,暫時無解。運動,是高度動態的博弈,走一步算一步,稀鬆平常,不能責怪學生「莽撞」。但跳脫學運,拉高來看,真正暫時無解的難題,恐怕是民主本身。 何謂民主?傳統意義上,民主之所以成為一種進步價值,乃在於它的爭議解決能力。簡單講,相較於武力革命,或者傳統封建制度,民主能夠以不流血的方式「去異存同」。這也是為什麼,多數人談到民主時,都會立即聯想到「體制內解決」的原因。只因體制本身就具有問題解決的彈性。 至於民主的爭議仲裁程序,說穿了很簡單,就是「數人頭」。無論代議或公投,投票前大鳴大放,充分辯論與溝通;但投完票,「少數服從多數」,爭議就此劃下休止符。投票,既授予了贏家的正當性,更透過定期改選,讓輸家有翻身的機會。 問題在於,這套靠著投票運作的爭議仲裁機制業已失靈。最明顯的矛盾就在眼前,台灣的民主化,歷經了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普選權的擴張表面上讓台灣看似「更民主」,統治「更有正當性」;但學運卻正嚴厲指控馬英九「獨裁」,譴責立院「黑箱」。 這些指責背後,凸顯的是當意見兩極化時,仲裁機制的失靈。選出支持服貿的總統與國會多數,消化不了反服貿的抵抗;這是依賴選舉取得正當性,但當選之後,隨即正當性耗盡的警訊。 同樣地,進一步訴諸公投,也無法化解如是困境。以爭議不下服貿的核四為例,縱使用公投分出輸贏,無論失敗一方是反核或擁核,難道真能吞得下去? 矛盾莫若此。民主雖然號稱保障多元,但實際情形卻是,當多元愈來愈活躍後,實際上並無法透過傳統的民主機制來「求同」。特別是當意見趨於兩極化,變成有與無的關鍵選擇時,只會更凸顯以投票維持民主運作的虛有其表。 特別在每個人等同擁有自己專屬麥克風的網路全面滲透年代,即便是學運,早年野百合的指揮系統與太陽花的去中心化也大異其趣。其結果是,對話,找誰對話?溝通,又該如何溝通?或者,誰又能代表(也是代議制的複製)這場學運? 太陽花學運總會落幕,但民主的傳統遊戲規則正在動搖,只是舊的已去,新的未知。台灣的新興民主經驗,恐怕也反襯了古典選舉民主的侷限。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