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聯合社論-「知識經濟」時代,抑或「新資本論」時代?
2014/05/10 16:29:44瀏覽257|回應0|推薦0

【聯合報社論】2014.5.10

無論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感受如何,最近「阿里巴巴」將在美國上市,市值預估逾千億美金的新聞,還是令人驚嘆不已。阿里巴巴早已跨領域地成功轉型為整合式網路企業巨人,在美上市後可望超越「臉書」,成為美國最大網路股,也讓創辦人馬雲有機會變成中國首富。

放眼看去,美國(也是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台灣首富郭台銘,如果再加上中國首富馬雲,說明了什麼?這是「知識經濟」發揮巨大力量的時代!

知識經濟的時代,一言以蔽之,「知識就是財富」,所以當代是創業家的天堂。現在利用知識的力量,可以把世人重新劃分出「有」和「沒有」的階級對照。但正因為如此,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的後遺症,全世界都有人受害。這樣的氣氛中,也難怪同時出現了「新資本論」說法的流傳。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出版就轟動國際,迅速攀上歐美書市的暢銷榜,被讚譽為「新資本論」。不僅國際學術界注目,台灣也有不少學者專家加入討論行列。「新資本論」之說如此快速流傳,與其歸功於作者的卓越學術功力,不如說現今的時代氛圍正處於貧富對立尖銳化,全世界都有階級意識蠢蠢欲動的暗流。對照原版《資本論》讓馬克思登上社會主義教父的地位,皮凱提著作的核心思想,仍是在彰顯資本累積對人類社會不平等的邪惡力量。他一方面舉證資本獲利的報酬率遠高過經濟成長率,所以富者越富;另方面指責財產繼承制度,讓富二代、富三代繼續富下去。

皮凱提的論調在此時特別受到普羅大眾的關注,因為他描述的貧富差距拉大現象是「現在進行式」;幾波金融海嘯後,世人憎惡資本家貪婪的感受更是人同此心。不過,皮凱提的經濟學界同僚還是從專業角度對他的作品提出針砭。首先,社會主義路線的實驗已證實大都未能成功,很多國家仍在努力尋找「第三條路」,希望兼顧財富累積和社會公義。

更關鍵的是,「資本」未必是萬惡的淵藪。近年的貧富差距問題,一方面歸咎於全球化和及貨幣寬鬆政策,但全世界產業結構受到震撼性力量改變的,仍是「知識經濟」這幾個字。「新富人」並不全是歐洲國家繼承家族財富的老貴族,而多是掌握及善用科技知識的創業家,前面提到的比爾蓋茲、馬雲、郭台銘都是例證。同樣在「知識經濟」之下,不但社會底層的非技術性、半技術性勞工容易被淘汰,相當比例的原先中產階級的職業也變得取代性很高,所以失業率高,薪資水準拉不上來的現象舉世皆然。

這樣的結構性因素之下,執政者要選擇使用「知識經濟」或「新資本論」的概念,來為貧富差距問題開藥方。皮凱提傳承馬克思路線,所以他開的藥方也不外「舊」資本論的向來想法:對富人課重稅,進行財富重分配。當然,這種「劫富濟貧」以邁向社會公義的路,還是要走,但不該只從「讓窮人出口氣」的淺層機制尋求解決問題。不幸的是,執政者多半脫離不了這種思維,我們的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的「納稅做功德」之說即為例證。法國總統歐蘭德以超高的「富人稅」為政見而當選總統,目前開徵的所得稅率最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但法國國內的名流富人紛紛公開放棄法國籍出走,國外投資也有感於法國的「反商」氣氛而卻步,歐蘭德的近期民調反而創下歷屆總統最低。

另方面,知識經濟的路,在「資本主義之最」的美國和新加坡等地雖有波瀾起伏,還是能維持住相對繁榮的局面,未必全是由「資本家剝削勞工」而得來。故而,針對「新資本論」之說,台灣亦有經濟學家主張,與其一味重稅抑富,還是要以改變產業結構、提高一般民眾所得為關鍵手段。該以馬雲為師,還是馬克思為師?歷史潮流將見證「知識經濟」與「新資本論」的勝敗。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322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