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大觀園】臺灣後花園─自然人文並兼的花東地區
2012/06/22 09:30:48瀏覽351|回應0|推薦3

不管是搭乘北迴線或是南迴線,火車一行駛到花東地區,美麗的海天一色,總吸引住大眾的目光。相對西部高度開發,這裡保留較多的原始與純樸。板塊運動塑造出宏偉的縱谷與海岸;在平地與高山間,族群交織出特有的多樣文化。來到花東,除了放鬆身心、吃喝玩樂以外,更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發現,且讓我們一同來挖掘更真實的花東。 

BRAVO!隨堂測驗                                                              【答案就在本文中喔】

在閱讀文章前,請讀者不妨自我挑戰一下,試試能否答出下列的問題吧:
1你能簡單敘述花東地區的開發史嗎?
2你知道花東地區居住著哪些族群嗎?他們又各自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撰文/Ted Fanchiang

世外桃源,後山祕境

       花蓮與臺東在臺灣行政區劃分上隸屬「東部地區」,若將中央山脈視為一道牆,平坦易墾的西部地區位於山的前方,而東部自然成為山的後方,這也是大家將東部地區稱為「後山」的原因。

       東部地區有兩座重要山脈坐鎮,一是貫穿全臺,呈震旦註1走向的中央山脈,東部因它而隔離出孤立的形勢;二是受到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攀升的海岸山脈,東部因它而增添了多變的地景風貌。

       試想一段由北到南的東部火車之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宜蘭、花蓮交界處高聳垂降的斷層海岸,經過位於山谷間沖積平原上的花蓮市區,往南分岔成兩路,西段是山線的起點,散布著果園、稻田、牧場;東段的海線,沿海是層層堆疊的海階與海蝕地形,最後在臺東市交會;再順著中央山脈往南行至尾端,斷層海岸再度矗立於眼前,經過臺東太麻里短淺的河口沖積扇,抵達大武、達仁,此段俗稱「南迴」,是東臺灣的最南邊界。

       還有,別忘了位於外海,同屬臺東縣管轄的綠島、蘭嶼。因板塊運動形塑,島上蘊含豐富的火山地形,及獨特的生物物種、民族文化,更為東部別緻的景觀錦上添花。

世外桃源,後山祕境

       東部地區為臺灣史前文化的發源地,如臺東的「長濱文化」為臺灣目前最悠久的史前文化之一,屬於狩獵漁撈與礫石器型態,現今我們可從八仙洞註2一窺先民的生活環境,並觀賞奇特的海蝕洞穴;至於遺址遍及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南端的卑南文化,已有農耕與製陶的技術,目前位於臺東車站後方的「卑南文化公園」,即展示著卑南文化的石板棺墓葬、陶器與石器相關文物。

       在漢人入山開墾前,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群一直是世居於此的主人,生活自給自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享受大自然的富饒。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歐洲地理大發現後,荷蘭人為探勘金礦資源而踏上臺東土地,這是有關東臺灣最早的史料記載。清領臺灣的兩百年間,是東部發展的轉捩點,清廷對於交通不便的後山,起初採取消極放任的政策。至十八世紀初,由於發生大規模民變──「朱一貴事件」註3,朝廷為了避免漢人與原住民勾結成強大勢力,下令劃界封山,也因此延緩了東部的經濟開發。

       一百多年後,世界列強因覬覦臺灣島上的資源,而不斷侵臺,其中尤以日本最為積極。1874 年,琉球漁民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導致日人藉機入侵的牡丹社事件,提高了清廷對臺灣戰略與經濟地位的重視。

       欽差大臣沈葆楨遂實施「開山撫番」政策,除了改善東部發展狀況,也紓解西部開發飽和的困境。前後開闢了三條穿越「後山」的古道註4,從此打通臺灣東西交通。然而漢人「撫番」帶來血腥殺戮與對土地的強取豪奪,卻也直接影響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環境。

       1895 年甲午戰爭結束,戰敗的清廷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在日人統治下,「後山」土地的開發馬不停蹄,製糖業與林業成為日人在當地的主要產業。當時的製糖廠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現存於花蓮光復鄉與臺東市區),擴大製糖業發展,日本政府同時招募日商移居臺灣,從花蓮吉安、豐田、林田、瑞穗、玉里至臺東鹿野等鄉鎮,皆不難發現日式建築的蹤跡。

       在林業方面,花蓮鳳林鎮的「林田山林場」是日治時期東部最早且規模最大的伐木區。上述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交通運輸設備的革新,包括蘇花公路、南迴公路、花蓮港、花蓮機場、臺東機場等海陸空建設一一竣工。這些交通建設為花東地區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後山」從此不再是杳無人煙的荒蕪之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花東子民

       豐富的山地與海洋資源,可說是老天餽贈花東子民最棒的禮物。由於中央山脈北段的花蓮地區蘊含大量結晶石灰岩、大理石等礦產,因此加工廠與礦場林立,讓花蓮「大理石王國」的美名實至名歸。

       臺灣光復後,西部土地開發逐漸趨於飽和,而東部豐富的礦產資源,使政府轉移產業至此,搭配便捷的公路、機場及海港設備,滿足了西部水泥、建築、鋼鐵、玻璃、造紙、電石等工業需求。

       緊臨太平洋的花東海岸,海上散布著作業的船隻,放眼可見漁民撈捕著新鮮魚貨。溫暖的太平洋洋流(黑潮)向北流經花東海岸,再加上太平洋深邃的海床所產生的湧升流,將海底的營養鹽與浮游生物帶上表層,使得東海岸成為魚群匯集的天然漁場。漁民利用魚群只進不退的習性,於花蓮新城七星潭、豐濱石梯坪以及臺東成功三仙臺、太麻里三和等地,定置口小腹廣的三角形漁網,引魚入網。漁民一天約捕撈二至三次,漁獲以翻車魚、鬼頭刀、旗魚、鰹魚、飛魚等硬尾魚為主。

       但隨著東部礦產過度開採與交通運輸的蓬勃發展,道路愈寬,沙灘愈小,花東之美正漸形褪色。水泥廠與發電廠吐出的煙霾隨風飄散,再加上恣意排放的工廠廢水,令花東的宜人美景為之暗淡;漁獲捕撈大小通吃,讓海洋資源快速耗竭,天然漁場將不復見。

       花蓮以渾然天成的自然及人文資源,造就了觀光業興起。峽谷、縱谷與海岸地區遊人如織,果園裡各式新鮮的水果、花蓮富里至臺東關山一代生產的良米、花蓮瑞穗與臺東鹿野、太麻里茶園採擷的好茶,均成為遊客的最佳伴手禮。而花東過去歷史遺留的軌跡、史前文化的遺址、伐木運輸的林場、製糖工業的糖廠,以及古蹟、古道、紀念館等,皆讓遊客身歷其境,領略東部百年來的滄海桑田。

族群眾生相,豐富又多元

       有史以來,花東一直是原住民的棲身地,無論漢人、日人如何拓墾、驅離,原住民依舊堅忍不拔地世代定居於此。

       東部地區目前有十一族原住民族群( 見下表),如太魯閣山區的泰雅族、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蹤跡遍布臺東以北的阿美族部落,以及專屬臺東蘭嶼的達悟族等。不過,歷年的漢人墾殖,使得花東地區的人口組成與過去大異其趣,熟悉農業技術的漢人,一路沿著花東縱谷平原低地開墾,因而縱谷地區遍布著閩南人;客家人則群居於花蓮中南部的縱谷平原,尤以鳳林鎮的眾居密度最高,有高達六成的客家人,保留了客家人移墾東部的珍貴記錄,儼然成為原住民鄉鎮中的客家庄;至於生活在市區眷村的外省榮民及軍眷,則是國民政府遷臺後為 「後山」增添的新人文風貌。

       多元民族的融合,激盪出東部特有的文化與宗教。各原住民族群承襲傳統的祭典,配合農耕季節作息的播種祭、收穫祭、豐年祭等祈神儀式,並且揉合西方基督教與天主教信仰,不難在部落中發現奇特的教會建築。漢人所帶來的民間信仰,在此亦有一席之地,上香拜神的情景隨處可見,以元宵節「迎財神」活動為例,當天臺東市區會舉行「炮炸寒單爺」註5的習俗,據說鞭炮炸得愈響,來年財運就愈旺,每年總是吸引不少民眾共襄盛舉,莫怪會成為與「北天燈」、「南蜂炮」齊名的元宵慶典!
 

 

進退維谷的抉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

       目前人們往來花東地區,不再像過去那般路途險阻,也不再有族群間的血腥干戈。今日「後山」的礦業、漁業及觀光業發展,雖為當地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契機,只可惜好山好水卻也一點一滴的被蜂擁而至的遊客破壞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孰輕孰重,成為花東地區鄉親必須面對的難題。唯有尋求兩全其美的永續發展之道,才能生生不息,為臺灣寶島留下最後一塊美麗的淨土。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656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