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選對系
畢業於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的趙梨雯,談到自己當年為何選擇這門科系時,笑稱這是自己「誤打誤撞」的結果。從小喜歡設計小卡片、做手工藝品的她,上了高中後發現自己對生物領域相當感興趣。「在考慮過自己的興趣、能力後,我想過選填建築、設計方面的科系,或是醫學相關科系,但這兩大類實在難以抉擇,最後就交給分數決定囉!」她坦言自己當年進入職能治療學系時,只約略看過課程內容,對這個科系並沒有太深入的了解,不過進入大學就讀後,發現職能治療是個相當重視臨床應用的醫療專業,且課程涵蓋層面從基礎醫學到肌動學、心理學、兒童發展、義肢裝具等等,適合興趣廣泛、有創造力特質的同學,讓趙梨雯覺得自己真是「念對了科系」!
談到職能治療的發展現狀,趙梨雯認為在現代化社會裡,職能治療不但重要,甚至是醫療中必須的工作。「在高齡化的社會裡,人的壽命雖然延長了,但遇上疾病(如中風)、意外(如車禍)時,有些病患的肢體會暫時失去活動能力,或失去生活及工作能力,此時就要靠復健來幫助他們復元了。」
過去,許多病患失去日常生活的能力時,往往只能依賴他人的照顧,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再加上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復健的觀念愈來愈受重視,身為復健團隊的其中一員,職能治療師也成為健康醫療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執行治療活動,全靠職能治療師
談起創校的歷程,鍾任琴校長不免有些感慨,「其實放眼國際,無論在日本或歐美,都相當重視技術取向的職業學校,有些學校的排名甚至超越研究型大學呢!但臺灣一直要到 1990 年後,才開始重視技職教育。」雖然臺灣技職教育的起步是晚了些,但在民間力量的匯集下,1994 年朝陽科技大學正式在臺中霧峰建校,以「朝陽」為名,是希望學生們能「朝向陽光,卓立昂揚」,並期許校務發展也能蒸蒸日上。
「像生理障礙的職能治療,強調從有目的性的『活動』中訓練病人肢體動作或認知能力,透過訓練肢體功能、簡化活動、提供不同策略,進一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例如病患在中風之後可能無法自己吃飯,此時職能治療師就會漸進式設計活動步驟讓病患練習吃飯的動作。當然也有一些像是骨折或肌腱斷裂的骨科病人,在外傷之後也需要職能治療師製作副木註1來保護固定患部,再依組織恢復的進程來訓練肢體,讓肢體重新恢復功能。」
除了訓練病人完成生活上的動作之外,職能治療師還會設計輔具來協助病人「像上述的病患,如果在使用筷子時有困難,我們就會設計一些輔助工具,讓他們使用筷子時更方便!」
而在小兒職能治療的部分,趙梨雯的經驗也相當豐富。「有些小朋友表面上看起來很不乖、不聽話,但其實是因為有感覺統合障礙而表現出躁動、過動、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治療,就能幫助他們及早適應學校生活。」而除了過動兒之外,發展遲緩、學習障礙、自閉症等兒童,也都能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協助而改善問題呢!
至於在心理障礙職能治療的部分,趙梨雯表示這方面的治療方式非常的多采多姿,例如團體活動,另外如庇護工廠、社區工作坊(餐飲、烘焙、清潔、生產線)也會舉辦活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擴大參與或投入生活、角色,讓病患回歸社區。
因為有能力,所以能付出
談到自己的工作,趙梨雯總顯得神采奕奕,不難發現她對工作的熱忱與喜愛,「職能治療師因為執行治療之故,跟病患之間的互動很頻繁,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病患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對症下藥』,假使病患需要做些簡易的家務(如洗衣、煮飯等),職能治療也會針對他們的需要來設計活動。」久而久之,職能治療師與病患之間往往能培養出深厚的感情,甚至變成朋友。
「有時候我們就像阿公阿媽眼中的晚輩,或是小朋友眼中的叔叔阿姨,他們也常說來醫院復健是來讓我們『瞧一瞧』,最後,我們可能連病患的家屬都認識了,甚至會知道他們家中的大小事,就像老朋友一樣。」趙梨雯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因為接觸的病患太多,若多年不見,自己可能就不記得他們了,但病患們往往對她很熱情,見了面總是親切地問候、打招呼,甚至送禮表達感謝呢!
趙梨雯表示,從事職能治療工作讓她很快樂,因為她喜歡「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感覺。「能幫助別人,給予他們力量,或許這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吧。」她感性地說道。
忙碌又高壓,職能治療工作挑戰大
職能治療師的工作相當充實,趙梨雯表示,她每天除了治療病患,還要協助行政、教學等工作。「因為治療,我們跟病患接觸的時間很長,也常要參加病患討論會或醫院內的教學活動,另外還要訓練實習生、負責醫院評鑑事宜等等,因此相當忙碌。」趙梨雯認為只要是醫護相關的職業,都是既忙碌又辛苦,假使遇上態度消極或難溝通的病人時,治療工作的挑戰就更大了。
「有些病患對復健的態度很消極,他們覺得自己生病已經很難受了,為什麼還要辛苦地復健?也有些病患認為醫護人員就是要為他們做好所有事,期待自己不必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好轉,遇到這樣的病人,治療師都要多花點時間與他們溝通。」
當然,面對專業不被尊重時,她不諱言的確會感到挫折。「但還是有很多病患給我們溫暖,讓我們很感動呢!」趙梨雯表示,從病患身上,常常也能看到人性中溫暖而光輝的一面,她曾看過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妻,丈夫每天風雨無阻地陪著太太進行復健,也看過女兒為了陪母親做復健,常常在臺北、臺中之間往返,這些人的故事讓趙梨雯深信,自己的工作是相當有意義的。
「我覺得自己在做對的事,雖然不是每次付出都會有收穫,但看到病患從『只能躺著』到『可以走路』,就好有成就感喔!」趙梨雯認為從事醫護相關工作,一定要有樂於助人的熱忱,否則在長期高壓忙碌的狀況下,很容易失去工作動力而難以為繼。
就業、深造,機會多多
就趙梨雯多年來的觀察,職能治療學系的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會直接從事職能治療的工作,趙梨雯表示職能治療是門專業且深入的學問,所以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還不少。另外三分之一則報考職能治療或醫學相關研究所,這些畢業生除了報考職能治療的研究所外,也可轉往心理學、醫學工程、生理學研究等領域繼續深造,或是從事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
而趙梨雯也不諱言,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可能因為志趣不符等因素,而轉往其他領域工作。「從事醫療工作,最好不要有『賺大錢』的心態,因為你的付出與收穫未必成正比,沒有熱忱,會很難繼續。」她笑稱治療師的工作也是「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再加上挑戰性高,沒有熱忱,打退堂鼓的例子其實也不少。
趙梨雯還提到,目前有不少醫療院所及學校都會舉辦講座,來宣導職能治療的觀念。「以小兒職能治療來說,有些家長與老師對於兒童發展遲緩、過動、學障、肢障等身心障礙問題的認識不多,這些講座可以增加民眾對小兒職能治療的認識,也能讓有需要的民眾有管道可以尋求協助。」
外,除了一般大型醫院、私人診所外,職能治療師的觸角也深入到特殊教育學校及一些設置有特教班或資源班的國小、國中,或是兒童發展中心、輔具評估中心及各縣市的居家復健服務等。
成為職能治療師的四大條件
專屬能力:分析整合與創造力
今年大二的鍾厚安,是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生,他十分肯定朝陽的教師在教學上的努力。「上課時,老師都會盡量將課程內容與時事作結合,好讓我們了解社會趨勢和產業脈動。」而今年就讀工業設計學系的大三生蘇煜升,也對系上師資的豐富實務經驗大為肯定。「我常在書上或電視上看到系上老師的作品,他們都是這個領域中的佼佼者呢!」
人格特質:願意與人互動
而職能治療師最重要的人格特質,還是在於願意與人互動。「職能治療師需要不斷地與人互動,不管是病患、病患家屬、甚至是醫師,都需要密切溝通,才能使治療效果進行順利,所以職療師一定得喜歡與人接觸。」對此,趙梨雯建議有心投入職能治療領域的同學,務必好好把握大四一整年的實習機會,平時最好也能多多參與社團活動,增加自己與人互動的經驗和能力。
學科知識:生物基礎需打穩
除了能力與人格特質外,在學科知識的部分,趙梨雯建議未來有志於醫療領域的同學,在高中時期一定要打好生物的基礎,上了大學後才能跟得上進度。「雖然職能治療學系與醫學系、牙醫系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大二我們在大體解剖學、生理學的學分數也佔很多,所以我們也必須具備基礎醫學知識。」
習慣心態:樂於吸收新知
最後,趙梨雯也提醒同學,從事醫療相關工作,需涉獵應用的專業知識十分廣泛,最好要養成吸收新知的習慣。因為即使離開學校,醫護人員仍需要不斷的上課、進修。「職能治療師法規定,六年必須修滿一百五十個學分註2,所以我們常常要上繼續教育課程或參與研究。」不過對趙梨雯來說,這些課程反倒讓她吸收了更多專業的新知識。例如前幾年所學的「軟組織貼紮技術」,就讓她在幫助病患固定傷勢時更加便利。而她更笑稱學習新知,就像是職能治療師的「祕技」。「就像在玩電腦遊戲時,如果能有多一點武器可供選擇,屠起龍來也會比較輕鬆嘛!」
付出,卻得到更多溫暖
看完了趙梨雯的分享,不難發現,職能治療師的工作,讓治療師在付出之餘,人生路上也得到了許多溫暖,無怪乎面對高壓忙碌的職場生活,趙梨雯仍始終保持著積極與樂觀的正面能量。「哪怕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扭轉病人一開始對復健的害怕與排斥,但這就已經讓職療師覺得很滿足了。」她爽朗自信地說。
若你對幫助他人有著十足的熱忱,也喜歡與人互動,偶爾也喜歡做做手工藝,或對生物、人體的相關領域感興趣,建議你不妨抽空上各校職能治療系的網站逛逛,或者找機會參加相關的營隊、講座,說不定你會因此找到一條超適合自己的生涯路,並在職療領域中同時擁抱工作的成就與助人的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