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大動脈──鐵道 在十九世紀,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鐵道和火車站被視為一個國家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象徵,也是城市的重要地標和門戶,當時歐洲的印象派畫家們常以蒸氣火車為創作題材,例如莫內的《聖雷札火車站》和《鄉間火車》等,火車不僅是旅行的重要工具,更是紳士淑女交際應酬的地方。
直至現在,鐵道仍是一個國家經濟和交通發展的重要命脈,臺灣的鐵道建設起源於清領時期,一百二十多年來發展出獨特的鐵道文化,無論是鐵道、火車還是火車站,皆見證了臺灣的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可說是保留臺灣文化的珍貴資產。
臺灣鐵道的故事 初創期→創業維艱的清領時期
臺灣的鐵道興建構想,最早是由清朝福建巡撫丁日昌為發展臺灣國防所構思,但後來因為受到守舊派大臣反對而沒有實行,一直到了西元 1887 年(清光緒 13 年),才由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奏請清廷設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開始修築從臺北到基隆,長達 28.6 公里的全臺第一條鐵道(也是中國第一條以載客為目的的鐵道),並於 1891 年完工。
這項工程中最困難的路段為獅球嶺隧道(位於基隆,是臺灣鐵道的第一個山洞,長二百多公尺),施工期間由劉銘傳親自監工,還在獅球嶺隧道北側題上「曠宇天開」四字,足見當時工程的浩大和艱難。
西元 1888 年(清光緒 14 年),由臺北經桃園到新竹的鐵路再度動工,長度為 78.1 公里,並於 1893 年完工。此後由於劉銘傳辭官、臺灣地形險阻、資金缺乏等因素,臺灣的鐵道建設不得不停擺,以致清廷在臺僅完成了基隆到新竹路段,共計 106.7 公里長的鐵道。
擴建期→南北暢通的日治時期
西元 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為了便於運送臺灣各地稻米、蔗糖、水果等農產品,以及太平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區的豐富林產,日本政府於 1899 年正式成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著手建設臺灣的鐵道,並於同一年將新竹以北的鐵道,就清代所建立的基礎加以改良;1900 年,鐵道部接著增建新竹至頭份的路段;1902 年,臺南至斗六的路段也開始動工,至此之後,各路段相繼完成。歷時近十年的建設後,日本政府終於在 1908 年完成北起基隆、南至高雄,長達 405 公里的鐵道,打造出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條暢通南北的縱貫鐵道。
西元 1909 年,日本政府又興建了臺灣東部的鐵道,1917 年完成花蓮到玉里的鐵道,1926 年完成玉里到關山的路段,至此完成了全長 171.8 公里的臺東線。此外,日本政府又在 1923 年修築了高雄到潮洲的屏東線,在 1924 年修築了宜蘭至蘇澳的宜蘭線,再加上淡水線、平溪線、集集線等支線,日據時期建設的鐵道里程總數將近 900 公里,使臺灣的鐵路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呢!
完備期→完成環島的國民政府時期
西元 1945 年日本戰敗,臺灣回歸國民政府管轄,政府將鐵道部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1948 年再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隸屬交通部管轄,專責管理臺灣的鐵道建設。光復初期的鐵道建設,多集中在既有路線上延伸支線,例如 1951 年,為了開發石灰泥業和林產而增設了內灣線;1958 年,為了搬運木材而興建東勢線;1960 年,為了運送煤礦而建造深澳線;1965 年,為了輸送煤礦、水泥而修築了中和線等等。
此外,政府也在 1970 年代的十大建設中,促成臺灣西部鐵道電氣化,並於 1979 年完工;而由蘇澳至花蓮的北迴鐵道,則是在 1973 年開始動工,1980 年全線通車;1978 年,預備與北迴鐵道接軌的臺東線拓寬工程循序展開,並於 1982 年完工;環島鐵路最後一段的南迴鐵道,亦於 1980 年北迴線通車不到半年後,由屏東開始向臺東推進,於 1991 年完工,隔年正式營運。 從清廷的初步建設,到日本政府規劃的臺灣環島鐵道網,在歷經三個政權的輪替和百餘年的歲月之後,終於在國民政府的努力下畫上完美句點,臺灣的鐵道建設至此終於大致完成。
看盡悲歡離合的火車站 火車站是乘客購票、候車及乘車的場所,也是人們相聚或分離的地方。早年中南部的年輕人到北部讀書或闖天下,多利用火車北上;入伍當兵的役男,也在火車站揮別親友和愛人;更有許多學生和通勤族,不分春夏秋冬、陰晴冷熱,每天都來火車站報到。因此,火車站不僅是單純的運輸場所,更是承載了眾人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的特殊空間。
回顧臺灣鐵道百餘年歷史,火車站在不同時空背景下被賦予不同意涵,這樣的差異也反映在外觀上,若依建築時間先後,臺灣的老車站可概分為下列三種建築風格:
雕琢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約 1900∼1920 年代)
巴洛克風格的特色是裝飾繁複的磚造建築,主要特徵為左右對稱、外觀充滿豐富的裝飾,在屋頂的形態上特別考究,有尖頂、圓頂、斜面等三種;建築物多有石頭砌成的基座,牆面以紅磚為主,再以白色水泥或洗石子水平橫帶纏繞牆身,形成紅白相間、對比強烈的華麗效果。現存的代表車站有新竹車站和臺中車站。
新竹車站 現今的新竹車站建於西元 1913 年,是臺灣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最古老的火車站。其外觀最大的特徵是在二段式陡峭屋頂的中間,聳起一座盔甲式鐘塔,相當雄偉;車站入口設計成凸出的拱門,拱門兩側各置一個瓶狀圓柱,圓柱下方柱底刻意墊高,更顯宏偉;月臺遮雨棚的骨架和梁柱接頭處有浮雕圖案,樑柱下方布滿許多半圓形裝飾,展現出十九世紀的古典風格。
臺中車站 現今的臺中車站建於西元 1917 年,為二級古蹟,是臺灣第一個被列為古蹟的車站。臺中車站是典型巴洛克式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以紅磚砌牆,牆上加上數條白色洗石子水平衡帶裝飾,形成強烈的紅白對比;屋頂為陡峭的四片斜坡,中央有一座尖塔,氣派十足;車站候車大廳作挑高設計,左右兩側各有兩支方形梁柱,頂端雕有花草紋飾,相當講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