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大觀園】雨和文學的邂逅
2011/06/17 10:27:40瀏覽1780|回應0|推薦1

雨,作為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象,無論溫柔或暴烈,都是必要的存在。可是一旦透過文學,這個存在便幻生出千百種的樣貌,讓我們的知覺擴散、想像勃發!5、6 月正是臺灣的梅雨季,今天且讓我們依循幾類線索,細細咀嚼雨在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萬種風情吧!

BRAVO!隨堂測驗 【答案就在本文中喔】
在閱讀文章前,請讀者不妨自我挑戰一下,試試能否答出下列的問題吧:
1 古人的詩詞散文中,包含不少描述雨的片段,你能至少舉出三句嵌有「雨」字的詩詞或文句嗎?
2 何謂「西北雨」?你可知道臺灣作家陳冠學是如何描述西北雨的嗎?
撰文/倪心平

雨,之於人們的感官

人們透過感官來認識世界,而雨在文學中,最能在視覺、聽覺及觸覺三方面引發作者情感波動。現在分別就這三項,端看巧筆如何化呆板為生動,寄情感於細微。

細看雨的畫布

袁宏道〈雨後遊六橋記〉:「此雨為西湖洗紅,當急與桃花作別,勿滯也。」詩的關鍵在「洗紅」二字。大雨從天而降,脆弱的花朵不堪雨勢沖洗,滿樹的嫣紅眼看就要紛紛墜落,惹得袁宏道好心急,連忙呼朋引伴,趕著在花紅被洗盡前,再看一眼。「洗紅」還意味著雨水洗去花瓣上的塵埃,讓桃花的豔紅更鮮明,生動有力地描繪了雨中西湖的具體景象。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紛飛的細雨,正是春雨的特色。淒迷美麗的雨景中,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平添無端愁緒。因為有雨,且是這樣「作冷欺花,將煙困柳,潤物無聲」的小雨,便將這條尋常道路,漫延到渺茫不見盡頭。這般情景,直引得人想借酒澆愁,買醉忘歸啊!

晏幾道〈臨江仙〉:「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小晏與歌妓小蘋時有往來,常與友朋相與作樂填詞,再交付小蘋歌唱。然而曲終人散時,小晏難以適應這樣的孤寂,特別是在面對漫天飛舞的落花和細雨,又目睹燕子比翼成雙時,這叫佇立於落花下形單影隻的自己,情何以堪呢?

聆聽雨的樂章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詩人因懷友而難眠,靜聽雨打枯荷而寫下絕世名句。荷本夏生,到了秋季,只剩殘荷。枯殘荷葉承載滴滴答答的落雨,勾他懷友之思、觸他羈旅異鄉的寂寥,更牽起遭際之苦的懷想。於是這美麗又寂寥的雨聲,讓詩人的思念綿延不斷,也讓這首詩輕響至今,餘韻不絕。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能夠穿林打葉的雨,肯定不是毛毛細雨,然而詩人並不惶恐,反而在大雨中邊走邊唱歌,感受自身的存在。當歷遍人生的風雨,挫折與沮喪都能釋懷時,面對大自然洗禮,也會同東坡先生一般,瀟灑自在吧!

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整闕詞繫在「聽雨」上,少年時的歡樂,壯年時的愁恨,都隨著一點一滴的雨聲而滴盡。直到年華老去,勘破了人生,即使聽到雨聲,也激不起心中的漣漪了,哪怕它點點滴滴到天明呢!

余光中〈雨聲說些什麼〉:「一夜的雨聲說些什麼呢?上游的橋問小時的傘,小時的傘問溼了的鞋。」這首運用多重修辭技巧的小詩,富有節奏感及音樂性。雨夜似乎特別令人善感,燈下的人聞雨聲而沉思,任憑思緒飄遠。問雨聲說些什麼,倒像是在問自己,究竟在想些什麼?整夜不成眠,埋怨那雨怎麼還沒有停,其實也只是怪自己,想那麼多作什麼呢?


輕撫雨的觸摸

蘇芮〈請跟我來〉:「當春雨飄呀飄地飄在,你滴也滴不完的髮稍。帶著你的水晶珠鍊,請跟我來。」這是一首早期民歌,詞曲是已故創作人梁弘志所作。「飄呀飄地飄在⋯⋯滴也滴不完⋯⋯」可感覺雨絲輕柔地濡溼頭髮,滴滴水珠順髮而下,流滑到頸脖間,恰能串成剔透的水晶項鍊!由音律帶動歌詞時,往往更能讓人進入文字所創造的世界,被浪漫的氣氛所包圍。

張志和〈漁父〉:「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歷來,漁父與樵翁給人遺世獨立之感,儘管雨無邊地下,斗笠簑衣已不能遮蔽,也當作是洗去塵勞憂傷的清泉,飄搖瀟灑、浪跡天涯。

蘇軾〈寒食帖二〉:「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春天時,上游融冰,雨又連月地下,江水上漲,盛大的水勢像隨時都會湧進屋內。住在江邊沮喪潦倒的蘇東坡,遭逢這樣的雨,心情更加起伏跌宕。這近身迫切的威脅,激出他「空、寒、破、溼」的生命核心狀態。蔣勳說蘇軾寫下當時「一個曾經熱烈的青年,在失去一切夢想與熱情後,如同死灰的心境。」

雨,縱橫時空的軸線

時間與空間是可極度縮小,亦可無限放大的單位,使在家喝咖啡,跟在巴黎喝咖啡的感受有所不同;小時候覺得母親叨念很囉唆,離家多年後卻不禁懷想。因此時空在文學中的表現,也會讓同樣的主題,產生多樣迷人的風采。

時間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時間點是「昨夜」,一個濃縮、定格的時間。昨夜宿醉,晨起還昏沉,想知道意識朦朧中整夜的疾風疏雨,是不是壞了滿園的好花美景?當答案是「海棠依舊」時,詞人執拗地更正:「不對不對,脆弱的花瓣是禁不起一夜風雨摧殘的!只有那綠葉或可躲過一劫。」無視於眼前事實,堅持內心的成見──這小詩鮮明地彰顯出詞人的性格。「綠肥紅瘦」一詞,遂與夜雨的意象緊密結合,烙印在世世代代讀者的腦海裡。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時間點含括現在與未來,是一個未知的等待。現在是身處秋日蜀地多風雨的一個人;未來是盼望著能夠笑看今日身陷苦雨淒楚的兩個人。橫亙在中間的,是漫漫無期的等待,如池水般滿溢難擋。夜雨引起愁思,同樣喚起重逢的盼望。無情的冷雨,在詩人有情的眼底,氤氳成一片迷濛的薄霧,橫跨時空,讓酸澀也隱藏著一絲幸福。

空間

「蒼老,但是精緻」這是作家林文月在〈翡冷翠在下雨〉中對義大利翡冷翠(renze)的描述。因這城巿多雨,雨水淋溼了光可鑑人的大玻璃窗和門扉,與土灰斑駁的牆、溼漉蒼老的石板路構成有趣對比,遂使得這文藝復興搖籃之地,能夠將那些傑出的文人藝術家故事,點滴訴說至今。在翡冷翠,是雨引發的文藝氣息;在倫敦,是霧瀰漫的士紳情調;在新竹,是風把臺灣的電子科技吹向世界;在你居住的城市,可堪書寫的獨特氣味是什麼呢?

〈港都夜雨〉:「今夜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引我心悲意,青春男兒,不知自己,要走叨位去。啊∼漂流萬里,港都夜雨寂寞暝。」這首臺語歌曲創作於民國 40 年,曲中「港都」指的是多雨的基隆港。當時,國民政府方從對岸遷撤來臺,社會秩序草創,民生建設不足,海島男兒最直覺的職業選擇,就是出海捕魚去。然而,離開心愛親人,海上生涯多麼寂寞,於是創作出了這首歌。

抗議文學與農民文學

雨傘

蓉子筆下的〈傘〉, 是綠「荷蓋」、紅「朝暾」、黑「晚雲」,「合則為竿為杖,開則為花為亭」;是周芬伶筆下,「合寫一部天空大書」的「美麗小品」,可以與春天、細雨同在,「把自己站成天地間最溫柔的地帶」;是羅門筆下,「走成一個個,孤獨的世界」的雨中傘;是余光中筆下,「晴天收起,雨天才為你,豁然開放」的親親知己。傘,在雨中是不可或缺的風景,文人巧思斑斕,在不勝枚舉的相關作品裡,輕輕巧巧地拓寬想像力。

西北雨

陳冠學描述他所歷經的〈西北雨〉,其實是臺灣夏季午後的雷陣雨,雨時甚短,就像一齣大自然的戲劇:序曲是「滿天無數黑怪,張牙舞爪,盡向地面攫來」如「惡魔與妖巫之出世」;正戲則上演「閃電纏身,霹靂壓頂,大雨滂沱」,人在雨中「沒有一個不是被震得氣脫委頓,匍匐不能起」;謝幕前「閃光與雷聲愈來愈遠,轉眼雨過天青,太陽又探出了雲端」。在作者眼底,西北雨彷彿天地間一位無敵主宰;當它來臨時,如「天上的水壩洩洪」,所有地上的生靈都要俯首、都要躲避。

這樣生動靈活的文字,讓即便不曾在曠野遭逢過西北雨的人,也能身歷其境地感受那無窮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文學中能引起創作意圖的「雨」,不僅有那微雨、夜雨,暴烈如西北雨者,同樣能坐鎮文學殿堂,綻放出異彩光芒!

雨霖鈴

宋詞牌名,蓋取唐時舊曲翻製。典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雙調慢詞的《雨霖鈴》詞牌,於焉誕生。這個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柳永因此拿來寫委婉悽惻的離情:「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盡情盡致,成為了柳永傳世的代表作。

流星雨

〈獅子座流星雨〉:「......是雨,但不是水;是星,但形狀曖昧。水晶玻璃彈珠,在星空溜冰。沒有人披上雨衣,只有穹蒼,打起一把巨大無比的黑傘......三十三年一次的大水法,寂滅的煙花......在宇宙漂流,也許真的是雨是水......」這是香港詩人西西所寫下的生活見聞,一首約五百字的長詩,短短節錄的片段,已飽含了人們對流星雨的無限想像。

當然,和雨相關的名詞多不可數:雨衣、雨鞋、雨刷、雨季、雨幕、雷雨......每個名詞都能發展出一片別開生面的風景。閱讀至此,你的腦海是否也有印象深刻的篇章浮現呢?

對於雨的喜惡

因為落雨而產生歡喜或厭煩的情緒,是每個人幾乎都經驗過的矛盾情結,在此也分別舉例:

〈下雨天,真好〉中的父母與女兒

琦君為什麼喜歡雨天?因為下雨能喚起她對美好童年的回憶。那時,只要下雨,她就可以做盡一切「因為下雨」才可能發生的開心事兒,「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鍊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

可並不是人人都愛下雨,文中提到:「五月黃梅天,到處黏糊糊的,母親走進走出的抱怨。」家庭主婦應是最容易抱怨雨天的一族了吧?家務永遠做不完,雨無疑是攪局:衣服不易乾、出門買菜要撐傘、剛拖的地馬上又見髒汙腳印......凡此種種,要她們歡喜面對雨天,真是難上加難啊!

但是筆鋒一轉,「父親卻端著宜興茶壺,坐在廊下賞雨。」當夜晚大夥兒群聚著聽唱鼓兒詞時,他還會悄悄溜進書房作唐詩呢!這父親看得到雨的美,也懂得如何欣賞雨。

於是我們知道,面對同樣的一場雨,角色與年歲會讓人活出不同的心境,這不也是我們尋常生活的縮影嗎?

〈山中避雨〉中的作者與兩女

豐子愷寫這篇文章,白描出他遊山遇雨,自得其樂的情境:「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他能夠品味「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妙處,同行兩女卻怨天尤人、苦悶萬狀。不同人面對同一場雨的相異心境,可見一斑。

然而有趣的是,豐子愷沒將他的體會向兩女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來體驗他所感受到的趣味。文中沒有解釋緣由,但筆者以為,豐子愷想的應是:對自然景物的體會,無法精準地由話語來傳達說明,必須在多看、多體會後,才能各自領悟。另一方面,他或許也不願將多感的心思,強行灌注到尚且青春的純真心靈。怨,且讓他怨去,我自有我的排遣之方。

以上兩例,是我們在人生中常遭遇的平凡小事,就像雨不斷地落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一樣。平凡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等到慧心的作者將之描述出來了,我們才會再仔細體會一遍:「嗯,的確如此!」

古今的雨,古今的情懷

古有張潮《幽夢影》說:「雨之為物,能令晝短,能令夜長。」今有夏宇〈雨天女士藍調〉說:「雨。有力地侵入任何經驗之片段。」還有我們熟知的蘇打綠,唱出「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妳懷抱」的可愛〈小情歌〉。雨,是這麼容易進入人們的思維領域,牽引人們的想像,它不但在現實裡滋養萬物,也在文學中潤澤心靈。

今年梅雨遲至,大地渴雨,遂起念寫雨。方提筆,雨就真的落下了,好神奇!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533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