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寫作充電站】作文的取材和運用
2011/03/31 09:59:06瀏覽2776|回應0|推薦2


一個外貌姣好的人,如果沒有充實的內涵,就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作文也是一樣,除了擁有明確的架構,更需要豐富的內容,才能成為一篇「內外兼具」的佳作。之前我們已就作文起、承、轉、合的外在結構作相關介紹,接下來要進一步說明文章內容該如何取材,才能適切並富含情感。

撰文/林金郎

用心感受,落花水面皆文章

寫作技巧可靠明師指導而速成,但文章的內涵卻像稻禾一樣,需要下苦功耕耘,日積月累後才能看到成果,絕非短時間之內可速成。一個人如果純靠外在技巧,寫出表象華麗但實則乏善可陳的文章,只能稱他為「文匠」;反之,一個人若能透過文字內容,展現自己高度的生命意境和領悟,則可稱他作「大師」,其中的差別,在於文章有無充實的內涵。

文章若想擁有充實的內涵,如何取材是重要的關鍵。寫作的材料該從何處獲取呢?所謂「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舉凡日常生活觸目所見,身之所及,天地萬物無一不是生命的展現,無一不可入文,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用心感受和捕捉。

處處留心皆學問

生命不斷隨著時光流逝而成長,但每個人累積的經驗和領悟卻大不相同,有人把握當下,每天認真過活;有人卻沉迷於虛擬世界,鎮日渾渾噩噩,不知今夕何夕,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如天壤之別。

以 96 年學測國文作文題目「走過」為例,引導式作文測驗明確要求考生寫作必須包含:「生活空間今昔情景的敘寫」、「今昔之變的原因」、「個人對此改變的感受或看法」,但某些人連自己家後面新開了一條馬路,都渾然不知或毫無感覺,更遑論要他去探討其中的感受和看法了!當年在國文作文拿下滿分的王麗雯同學,不但在文中精細描繪出萬華龍山寺的變遷,同時也批判了龍山寺文化流失、商業市儈充斥的現象,誠屬上乘佳作,特此摘要部分以供讀者參考:

唯有不斷訓練自己觀察生活周遭的現象與變遷,並思考其背後的意義,探究它們帶來的影響,才能寫出一篇有想法和深度的文章。在上述範文中,作者並非流水式記錄下生活中的瑣碎片段,而是將自己觀察所得轉換成文字,讀來格外發人深省。若能抱持如此的態度和精神,天地之間的種種訊息,都是值得我們留意、捕捉和消化的材料,這些珍貴的養分,不只對寫作有莫大的助益,甚至也可為我們的人生閱歷累積更豐富的無形資產。

我思故我在

除了自己主動體驗生命的經驗外,在日常生活中從傳播媒體得到的各種訊息,同樣能夠成為寫作的素材,只是必須格外留意其正確性與可信度。拜現代文明之賜,我們可以輕易從電視、電影、網路、報章雜誌、收音機、廣告等媒體獲取新的知識,或知曉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但在吸收訊息的同時,也要懷有實事求是和批判的精神,才不會在無形中被灌輸錯誤偏差的資訊而不自知!尤其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任由媒體資訊洗腦,變成只會被動接受,卻不懂獨立思考的人,如同喪失判斷能力、任人操弄的奴隸和傀儡。

媒體提供的訊息,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我們的周遭,唯有透過分析、整理、篩選的過程,才能將它們變成有助於寫作的豐富材料;反之,一味的人云亦云,反會成為限制我們思辨的有害物質。

讀書萬卷,下筆如有神助

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你我而言,所謂的「巨人」無非就是「好書」!一本好書不但能增加閱歷、充實知識,還能激發思考反省,帶來深刻的啟示。此外,好書更是前人的智慧結晶,其中的經驗累積和心得分享,在在都是歷久彌新的珍貴資產,只要讀對好書,便能縱覽古今中外的經典思想和名言錦句,拓展自己的眼界,何樂而不為呢?以 89 年學測國文作文題目「我最投入的事」為例:

寫作的材料其實無所不在,無論是從生活經驗或傳播媒體、書籍、網路而來,最重要的是必須經過「消化」,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養分。所謂「消化」,便是將觀察閱覽所得加以整理歸納並判斷分析,最後去蕪存菁,留下最精華的部分。文章的充實內涵來自豐富的材料,豐富的材料則來自廣泛涉獵和深刻體驗,唯有先成為一個對天地有情、對萬物有感的敏銳觀察者,才能寫出情理交融、感人至深的佳作。

剪成碧玉葉層層

有了寫作的材料,就好像農夫取得葡萄、糖、酵母菌,容器等各種物品,接下來如何利用適當的比例和製作方法,釀造出香醇甘美的瓊漿玉液呢?用對了方法,你可以輕鬆釀出葡萄酒、白蘭地或果醋;用錯了方法,就算材料再新鮮、美好,也只是一罈臭酸腐汁,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取材適切

在前期的專欄曾提到作文需有「啟、承、轉、合」四大架構,這些原則就如同釀酒手冊,此時只要依照步驟一一把「對的」材料放進去就可以了。雖說如此,同學還是常會犯了把不正確的材料放入文章裡的嚴重錯誤,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同學對材料本身的「知識」了解不夠,而因產生誤解、錯用。以 93 年指考國文作文題目「偶像」為例:

這段文字雖然難得出現很多新穎的知識材料,可惜的是都因為一知半解而誤打誤用。例如臺積電的半導體屬於零件代工業,並沒有最後的商品上市,所以沒有所謂的商品品牌;另外,文中對「新經濟」的理解也是錯誤的。不恰當引用正確材料,可說是致命的缺失!所以同學寫作時務須把握一個原則:對自己不確定的材料,應該善用技巧來迴避,使得呈現出來的文句毫無爭議,以免賣弄知識不成,反而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因此,前段文字或可改成:

另一個使用材料常犯的錯誤是「張冠李戴」,例如春節吃年糕、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冬至吃湯圓,春蘭、夏蓮、秋桂、冬梅,任何材料都有它的特性和使用時機,不能加以混淆,否則就會出現邏輯不通、不知所云的情況。試想,如果一個考生寫出「端午節時我們全家在插滿桂花的儲藏室裡圍爐吃月餅」的文句,那將是多麼奇怪且可笑的敘述!

所以同學在運用寫作材料時要小心掌握,把它們都擺到正確的位置,才能發揮適當的功能,否則最終釀造出來的,可能是一罈連螞蟻都敬謝不敏的「苦酒」了。

引用適度

除了取材錯誤外,過度引用而不知割捨也是常見的錯誤。堆砌太多不相關的材料,只會讓主題變得模糊、失焦,顯得廢話連篇、繁雜冗長。在此仍以「偶像」一題為例:

上段文句從「據他自稱」以下都是應該割捨的材料,因為這與主題沒有密切的關聯,應該改而敘述張忠謀如何在企業裡落實科技人文的精神、做了哪些努力和措施等。如果同學不清楚他到底有哪些具體措施,那就應該採取前述的「迴避策略」,改以探討科技造成哪些人性物化的現象,隨後再拉回主題,肯定張忠謀在科技人文政策上的正確性和貢獻。

有些人捨不得刪減自己的文字,以為這樣就可以賣弄學問或是充場面,事實上,多餘的材料留在文章裡,就好像人體的頭皮屑、汙垢、過長的指甲和鼻毛等,都應該立即清除,否則只會「有礙觀瞻」,絕對達不到加分的效果。再以「尊師重道」這個作文題目為例:

上段文字一口氣引用了三句古文,給人「疊床架屋」之感,猶如一件衣服就能展現出來的風采,硬是穿了三件,怎能不給人「笨重多餘」、「喘不過氣」的感覺呢?所以此時應該「果決」刪掉其中兩句,或將它們留到後面再用,才能凸顯引文的妙用,營造畫龍點睛的效果。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演講要像女孩子的裙子一樣,愈短愈好。」同理,文章若要精彩,內容就必須「精確」,數量就必須「適量」,才能讓文句節奏明快,一針見血。

文章的豐富內涵來自平時的觀察和累積,文字的引人入勝則來自取材的正確和適切,想要寫出一篇佳作,不僅要廣泛的帶入生活經驗、個人體悟、實際例證等,更要細心安排處理這些材料,才可收到適得其所、相得益彰之效。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503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