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2 12:31:32瀏覽393|回應1|推薦22 | |
文章是有光線的。我是一直到後期才發現這個真理。我看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書,發現光在建築中的重要。以【光之教堂】為例,自然的光線才是主角,其他元素都非常簡單。 上圖為光之教堂。圖片取自維基百科。若有侵權請告知。 文章宛如光之教堂 我自己看別人的文章也一樣,會被吸引的通常都是看見文章中的一道光。我思索的結論是:這道光是經營不出來的,或許連作者自己也沒發覺。很少文章通篇光芒,那像是太陽,無法直視。通常光線是透過對比出現的,正因為週遭的黑暗,突顯了光線的可貴。一篇文章的某些句子非常醒目,如同全篇的警策,圍期中的活眼。 例如我有一篇【對話】。https://blog.udn.com/tomb/6698125 格友茶薇留言:「內心與天體一體的幽微處,」。我不知道他如何捉得出這句的,非常「察微」,觀察力、感知力都很高明。我自己再看一次,仍覺得這是此篇的精華,光是這句其實也就夠了。反而襯托出其他部分的灰階。好玩的是,此句如何被寫出來的,我自己並不十分清楚。尋找文中的光,也是我的娛樂之一。 如何把光引入文中 回過頭來說,如何把光線引入我們的文章中呢?天光雲影如何共徘徊在我內心那源泉滾滾所流入的古塘中?有些人是引經據典。這是第一個層次。自己說不出聖賢語,便借聖賢之光來說。有人引儒釋道,有人引聖經,有人引哲人之句,有人引大師之說。把別人的智慧適當引入,不只是句子,連他人的意象也可模擬,或是他人呈現的智慧可以複製再改造。總之,第一個原則是:借光。 第二個層次是:你要自己變成那道光。 借來的東西總不是自己的。借久了容易迷失自己。文學的修行始自一個「我」,終於「無我」。介於中間的階段是很多不同的「大我」。大我,好像孟子講的養其大體為大人之意。一個人不是為了自己的七情六慾而活,那是養其小體。大人,就是更高的我,社會的、集體的,形而上的,道德的我。 自己變成那道光亦即:層次的跳躍。如同嬰兒,如今變成獅子了。嬰兒說話,獅子吼。不一樣的,不過獅子也曾是幼獅,並非一日而成。 我看星光班的節目,老師總會講評。我學到一個重要概念:口氣。一出口的氣勢。那些歌手都把歌當歌唱,當別人的歌唱。老師講的是,你要當自己的歌來唱,發自內心的唱。我的想法是:歌手得當自己是原作原唱,自己就是這首歌。同理,在文章中,要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氣,踏破一切,把虛空當成畫布,把自身當成彩筆,奮身作畫,這才是你自己的光芒。如果凝滯,那就是心的問題。與其埋頭寫,不如放自己一馬,回歸生活看山看水,重新洗滌自我。 第三個層次是依循著第二個來的。亦即,其實沒有光。 熟悉的格友知道我喜歡尾崎豐。尾崎豐就是沒有光的人。他用黑暗當成光,讓我思索很久。為甚麼黑色也是光?我想,我是被眼根所迷。後來學金剛經,知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偈實在是我們寫作者的無上心法。真理之光。佛光普照。 我想,文章的光可救濟黑暗中的生靈。但是,真理之光也可以破除人內心的種種邪見。語言文字如同利劍,也可以是清泉。 文可以鼓天下之動,能鼓天下之動乃道之文。這是我中華道統關於文學之道最精深的闡述。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寫作不可不高懸一格,或許也曾願力宏深,切不可妄自菲薄,僅須讓自己變成那道光。 z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