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4 16:07:59瀏覽1316|回應5|推薦50 | |
幾個月前,帶小孩去做三歲的健康檢查。 當做完例行的檢查後,醫生問:他平常講話嗎? 媽:是的,話很多,而且講三國語言。 醫生:啊!那太好啦!那他會畫圓圈圈嗎? 媽:會啊! 醫生:好啦,如果沒有其他問題的話,就明年見啦! 離開診所後,媽媽其實是很困惑的。會畫圓圈圈很重要嗎?那三角形和直線呢? 想半天,才想到,其實醫生只是想知道小孩是否能夠對自己的大肌肉和小肌肉控制自如吧。 或許在醫學上的觀點僅僅如此,但是,畫圓圈圈應該還有其他的意義吧? 這讓我想到兩年前看過一本書,青春藝術,作者是蘇珊 斯柴科 (Young at Art by Susan Striker)。 在書中,我了解到塗鴉的意義及重要性。也因為如此,我開始認真的收集小孩的塗鴉遊戲的創作。 書中的遊戲及課程計畫是結合了視覺,聽覺,觸覺,身體運動等等。也因為參考書中的建議,和小孩一起胡搞瞎搞(這是完全以成人的觀點來形容),我看到塗鴉行為,也比較可以以小孩的觀點來看他創作。此書深深的提醒了我創作的意義,也喚起了我童年時期,經由創作所得到正面和負面的經驗。 作者在書中理論觀念的部份,特別強調一些在一般人認為是開發創造力的潛能是完全沒有其該有的意義,比如,彩色繪圖本,千萬不要花錢買這種無意義的垃圾。把顏色塗在圖形中,和啟發創造力一點關係也沒有。我仔細想想,也真是如此。另一項是按數字連連看,那是在訓練看數字的能力。再舉一例,拼圖,我想應該是訓練觀察能力和耐性,與創造力無關。 作者也提到塗鴉的發展過程通常是從線狀(剛硬的,大肌肉的運用)的到循環狀(柔軟的,大肌肉加上小肌肉的運用),接下來是圓加上線,點,最後發展到全世界都適用的曼陀羅的造型。最典型的圖形就是~太陽公公了,圓加線。 其中有幾項建議,個人認為值得一提,順便提醒自己的是: 1.盡量提供創作空間及機會。很多父母,害怕小孩把家裡圖成遊樂場所,所以顏色筆都收的很好。如果空間是問題,可以讓小孩在浴室裡盡情的畫,甚至是脫衣來畫,可以畫在紙上,或是直接畫在浴缸,牆壁上。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衣服染色,牆壁在洗澡時沖洗即可。盡量提供大紙作畫,一是因為幼兒對肌肉還在學習訓練中,無法做小動作的繪畫,二是圖畫的發展,通常一張A4的紙是容不下的。以作者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小朋友的塗鴉進化及演變,是不會跳級的,也就是說,如果在兒時壓抑他塗鴉的機會,將來入學上美術課時,仍然須親身經歷前述的塗鴉發展的過程。另外,剝奪小孩塗鴉的機會,也會造成將來寫字的美醜問題,因為缺乏小肌肉的訓練,當然,這可能是個很主觀的話題。 2. 不要教小孩如何畫畫。盡量不要畫給孩子看,而是問一些問題來幫助他解決問題。比如,如何畫餅乾?昨天吃的餅是圓圓的,還是中間有個洞,還是有點點芝麻,還是有巧克力顏色,還是有紅色的果醬?如果幫小孩畫,或是畫給他看,那就剝奪了他創造的機會,也就是所謂的填鴨。 3. 當小孩塗鴉時,父母不要自告奮勇的給塗鴉取名。比如,看到小孩畫了一陀紅色外加4,5條線,最好是問:這紅色是什麼?那這些線呢?為什麼這些線很短?最好不要問:這是瓢蟲嗎?或是:哇!我們小寶會畫蜘蛛了耶!這不但是變相填鴨,也阻擋了無限的可能。 4. 適當的讚美。這起初對我而言很難,因為那些鬼畫符對我來說都是驚奇且神祕。適當的稱讚應該是這樣的:媽媽看到你今天畫了很藍色的線,哇,超多的。你要不要跟我說一下那些線線是什麼啊?這個方形是要做什麼用的?其實,問這些問題,就表示父母對小孩的創作有興趣,也就是一種很好的鼓勵。過分的嘉獎,會讓小孩將創作當作取得注意力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為創作而創作。 坊間提供美術勞作的點子的相關書籍很多,我個人對於這本書特別鍾愛,是因為此書中理論性的文字敘述比較豐富,且提供的美勞例子比較多樣。此書的適用年齡大概是一歲到小一。 畢卡所曾經說過他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畫的像一個小孩所畫的。 我衷心的希望,小孩能夠永遠的保有無盡的想像力,不會受到外界的觀感和評論,自由的表達心之逍遙。 "At 12, I could draw like Raphael. It took me a whole lifetime to learn how to paint like a child." ~ Picaso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