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誠、蔣百里、毛澤東的《持久戰》全解讀—— 不是誰原創,而是誰最牛。
2015/04/29 18:00:24瀏覽2932|回應0|推薦9

最近十年,“持久戰論”成了一個“專利商標”而被各方爭搶,這個爭論我不知道發酵於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但這明顯是一個偽命題,目的是為了混淆概念,其目的還是為了否定毛澤東的歷史貢獻和共產黨的抗戰功績。

《持久戰論》的偉大意義在於“指導”與“影響”,而不在“發明(先後)”。

自甲午戰爭後,日人強大而我弱小,這本來就是當時舉國一致的共識,因此,大凡觸及中日之爭各方都一直倡議要忍讓應對,這也是持久戰發酵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整體經驗總結,換言之,《持久戰論》從來都不是什麼獨家原創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開宗明義就說“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持久戰……”,這不但說明他本人沒有“獨攬”的意思,也清晰地印證了筆者的上述觀點。

來總結一下“持久戰論”的【代表人物】們:毛澤東、蔣百里、陳誠、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還有其他當時的軍政名人或多或少都曾提及過。

這其中著述成書的只有毛澤東、陳誠和蔣百里,作品分別是《論持久戰》(5萬字)、《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不祥)和《國防論》(8萬字)。

 

 

 

【陳誠的《持久抗戰》】

此書是由1933年起由南方政府舉辦的曆屆“廬山訓練營”及至日本全面侵華之前,陳誠對國府那些年間的系列軍官、軍校培訓的一些演講稿所集成的,有“小委員長”之稱的他是這些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因此《持久抗戰》帶有明顯的軍事教育意義。同時,內中又大量引用了來自郭沫若、史良等“進步人士”或社會報人的一些言論及其發表過的作品,到1937年出版時甚至還引用了共產黨當年8月“洛川會議”中確定的《中共十大抗日綱領》,也所以此書又帶有愛國禦侮的宣傳性質,旨意無非都是在呼籲各界團結、舉國一心以對抗侵略者。但也正因此,這本書的水分有多大,自不言而喻也。筆者曾粗略看過此書的PDF版,的確沒看到有什麼精辟的見解和系統性的戰略闡述,倒是“精氣神”口號布滿紙面。

 

 

 

【蔣百里的《國防論》】

蔣百里先生確實博覽古今,學識淵博,他對國民黨政府國防現代化的貢獻,功不可沒。

近年來,好像網上又興起了一段據說來自於《國防論》的“驚世之言”,又是”還原歷史“】讀之甚覺有趣,特摘錄如下:

一、“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日本)講和”;

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

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棱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

四、中國不是工業國,是農業國。對工業國,占領其關鍵地區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但對農業國,即使占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松散的,沒有要害可抓。蔣百裏提出: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

這裏出現的“持久戰“三字了,更有趣的是“第二棱線論”,這個“預測”簡直是神了,因為八年抗戰雖然日軍屢戰屢勝,國民黨失地千里,但是日軍的侵略步伐基本是止步在湖南(湘西)與國軍展開了漫長的相持階段這真沒錯。第四點就更有意思,活靈活現的“現代語調”,在我有限的學識裏,我沒發現蔣百里用這種語氣說過話,我真搞不懂了,一直“被傳頌”要“持久”的蔣百里先生居然會“就在上海開戰,死不講和”這麼堅決,《國防論》裏雖大量談到日本對中國的威害,但蔣先生的態度一直是平和的,他也從來不是激進抗日者,為解疑惑,筆者專門考證——果不其然,目前我見過的《國防論》版本裏,【以上文字一個都見不到】,倒是網上有人言之鑿鑿聲稱此說是來自於某某民國大家,如胡適之流的回憶,故有“通俗白話版耳”,但………很遺憾,還是【無考】,如果有誰能證實這段話確實出自《國防論》或蔣百里先生之親言,筆者原為此道歉,歡迎督正。

 

 

 

【毛澤東《論持久戰》】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與前兩位的作品相比較,最起碼有幾點是前二所不及的:

一、最早提出以日寇為“持久戰”作戰對象1935年)

二、成功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出版至國內、外,在西方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地位,同時讓反法西斯同盟了解了真實的中國抗戰;

三、用簡練的文字使《論持久戰》成為通俗讀物,連蔣介石都忍不住通印在國民黨高級軍官內傳閱,並以此激勵(奚落)他的部下;

四、精辟的觀點和遠見卓識完全超越蔣百里與陳誠,這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三段論”(第一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第二階段: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第三階段: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區區數十字卻言簡意賅,切中要點,一下子確定了中共,乃至整個民族的抗日進程

五、五萬字只用了十天左右就收筆,可見當年以黨外人士兼任國民黨代宣傳部長的毛潤之確實名不虛傳,功力深厚。絕非陳“刺繡”拾人牙慧與蔣百里“之乎者也(不明所以)”所能比擬。

 

【《論持久戰》對抗日的最大貢獻】

《論持久戰》裏最具實際意義和寶貴價值的無疑是潤之所指導的“遊擊戰”“運動戰”——這才是制勝的關鍵,這就是使得從來都盡量避免與日軍直接沖突“遊而不擊”的共軍,到得1945年日本快投降時,居然挺進到日軍的大後方,對日軍主力形成了戰略包圍,同時被強大的日、偽圍困、追剿競年卻不死反生的神奇之處!壯乎??

而寄望於國軍(受降)的日軍卻見不到國軍主力的身影,這就說明,共產黨的抗日策略不僅是正確的,而且共產黨軍隊忠實地執行了毛澤東同志的指揮,以“經略大西南,持久抗戰獲取勝利”而自豪的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軍隊卻完全沒有按他們(蔣百里與陳誠以及他自己)所倡導的思維去進行:不屑敵後遊擊戰和運動戰,固執地與日軍進行硬碰硬的大規模陣地戰,重地盤甚於“有生力量”,好大喜功而不思反省(“大捷”無數)………種種因果把好端端的“持久戰”給打成了“消耗戰”,國民黨軍隊也沒有毛澤東指出的【我之准備反攻】的階段,直至1944中,早已被太平洋戰爭和中共敵後滲透得弄得焦頭爛額的日軍居然能給予國民黨毀滅性的打擊——70萬國軍精銳消耗殆盡, 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千米 ,丟掉城市146座,失去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導致羅斯福第一次動搖了支持中國的決心,使得日軍又一次得以苟延殘喘,“長衡會戰”中被日軍打得丟盔卸甲而渾不知的國軍“戰神”——薛岳的狼狽就是一個縮影。翻遍彼時二戰戰場,同盟國中只有中國國民黨創造了如此“驚豔”的戰績。

國粉們又要說了“國軍”能打“遊擊戰、運動戰麼”?“城市你共產黨守麼”?“敵後你造麼”?的確,作為非政府軍隊的共產黨確實沒有與日軍進行大規模陣地戰之虞,但中共就沒有地盤嗎?

1944年底, 中共占據的解放區計有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鄂豫皖、浙東等15。共設行政公署22,專員公署90個,縣政府635個。就以百團大戰後日軍的“五一大掃蕩”為例,當時共產黨的晉、冀根據地基本就是報銷了,那人家怎麼2年後又“回來”了呢??怎麼做到的?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binzt&aid=2265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