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2 22:41:50瀏覽2348|回應1|推薦8 | |
說起抗日戰爭中的空戰,“飛虎隊”的鼎鼎大名幾乎無人不曉。隨著近年來國內不斷挖掘抗戰曆史,美國將領陳納德和飛虎隊的故事也不斷為人傳頌,成為美國幫助中國抗日的中美合作典範,“飛虎隊”甚至成了美國空中力量在中國上空的代名詞。 在歷史上,被稱之為“飛虎隊”的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從1941年8月正式組建,到1942年7月宣布解散,總共持續了不到一年時間,雖然參戰規模、戰鬥時間和傷亡代價皆不如此前血戰日寇的中國空軍與蘇聯援華航空隊,卻成為了媒體界的寵兒,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也許這算個不大不小的意外。 筆者無意否認飛虎隊來華的必要性與戰鬥的正義性,也對這些美國人跨越半個地球來到中國支援抗戰的勇氣表示敬佩。只不過在傳奇故事背後,真實的飛虎隊並不像看起來那麼高大。 高薪的雇傭兵 1941年,陳納德接受國民黨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國招募飛行員,在通過遊說活動獲取羅斯福政府的支持後,他獲准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地勤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參戰。在1941年8月飛虎隊成立前夕,他已經招募到至少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 如果從投入看,飛虎隊絕對是一支純正的雇傭兵部隊:根據民國政府與美國飛行員簽訂的合同,每一位飛行員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飛行員月薪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擊落每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與此相比較,1年後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月薪最多也只有347美元。 如果把這一薪水用1937年前尚未貶值的法幣折算,每個普通飛行員的收入大約是法幣2000元。作為對照,1933年國軍空軍軍銜最高的空軍上校飛行員一月薪俸為600銀元(合後來的法幣600元),一位空軍准尉飛行員的月薪更是只有100銀元。考慮到法幣大幅度貶值後幾乎所有人的實際收入均不同程度減少,中美飛行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這些飛虎隊隊員在中國的生活水平之高,是當時的普通中國人無法想象的。根據陳納德提出的要求,國民政府“應給每個飛行員提供單人房……給全體人員提供分隔、獨立的浴室及廁所……給每五十個人提供遊戲娛樂房。這些房間應該有打牌桌、遊戲桌或乒乓球桌。”國民黨實際提供給這些人的則是星級酒店的服務。 據飛虎隊通訊員R.M.史密斯在《飛虎隊日記:與陳納德在一起》中記載的,當他抵達昆明時,“房子又新又幹淨。餐桌上有白布……以及很不錯的美式火腿、雞蛋、咖啡。招待所裏買得到駱駝牌香煙。浴室有淋浴和熱水……二樓還有真正的酒吧……這裏的生活太不費力……我把髒衣服扔在地上,服務員把它拿走,洗幹淨後再拿來,放在適當的衣櫃裏。我吃午飯或早飯時,兩、三個中國傭人在給我洗車。” 國民政府根據美國規定為這些雇傭兵提供高標准的夥食:每人每日提供肉類(牛、豬或雞)550克、雞蛋4個、蔬菜620克、土豆310克、幹菜60克、面粉380克、豬油60克、糖180克、鹽15克、水果340克、花生30克、茶葉12克以及其他香料。為了制作地道的西餐,國民政府還在內地的兵營為美軍增設西菜灶、面包灶等設備。 這一標准在美軍來華參戰後依然延續,並成為各地的沉重負擔:僅昆明一地的美軍每天就要消費黃牛約100頭。昆明一度將當地的黃牛全部宰殺以供應美軍肉食,後來不得已改用水牛肉繼續供給。直到後來連水牛也供應不上時,國軍還設法為美軍提供了不少犛牛肉。 巨額投入下的飛虎隊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觀察,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本戰機,其中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交換比上雖然略高於日軍,但總體並不樂觀。當然在國軍宣傳中,這一戰果被注水到擊落268至299架敵機,並按這一記錄發放了獎金。 相比之下,蘇聯志願航空隊於1937年11月開始來華參戰,直至1941年6月離開,共計摧毀敵機195架。這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2.5億美元低息貸款,並先後向中國出售1285架飛機及其他作戰物資。盡管援華有著蘇聯自身的利益考量,但它對中國抗戰所起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 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至於那些與中國“感情深厚”的飛行員,除少數繼續留在中國外,大部分選擇回到美國。 飛虎隊在中國的不到一年時間,正是中國空軍消耗殆盡、蘇聯援華基本取消的時候。面對幾乎向日本侵略者洞開的天空,飛虎隊雖無力為中國撐起可靠的防空傘,卻以一己之力,在天空中證明了反侵略力量的存在。然而追根溯源,中國空軍消耗殆盡的重要責任,卻一樣要算在締造飛虎隊的“空軍之母”宋美齡身上。 聰明反被聰明誤 由於財政困窘加上工業基礎薄弱,民國時期的中國雖有若幹零散的飛機生產作坊,卻從來沒有批量生產飛機的能力。民國大多數所謂“生產”、“制造”飛機的工廠,都只是將裝在板條箱裏的飛機散件組裝起來而已。對於抗戰前的中國而言,自行生產航空發動機、航空機槍、航空鋁材甚至副油箱都被看做是“天方夜譚”。 國家既然無力自產戰機,對於空軍而言,在一場總體戰中盡可能長久堅持作戰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戰爭爆發前囤積足夠多的戰機和飛行員。當時的中國,缺的恰恰就是足夠數量的戰鬥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空軍全軍在抗戰初期編為9個大隊、7個獨立暫編中隊和一個暫編教導大隊,共有各型軍用飛機346架,其中納入正式編制的296架。這些飛機是國民政府甚至北洋軍閥在過去的十餘年內零敲碎打采購而來,型號繁雜而質量參差不齊。空軍9個大隊裝備了16種各型飛機,甚至會有一個中隊裝備兩種戰機。 同時期的日本已經裝備2100架各型飛機,基本為日本國產,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相比之下,國軍抓緊外購戰機積蓄實力就成了增強空軍實力的唯一解決方案。 可是在國民黨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問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空軍可以參戰的飛機有多少,周至柔取出預先繪制的空軍實力位置圖表送到蔣面前。蔣一看,勃然變色,把圖表往桌上一擲,一語不發。周至柔戰戰兢兢,白崇禧、馮玉祥相繼離座,拿起圖表略看一看,各冷笑一聲,不發一語。蔣厲聲問周至柔:“怎麼只有這幾架飛機?你把空軍經費搞到哪裏去了?” 問題的原因不是別人,正是國民黨“空軍之母”宋美齡。 原來,周至柔為辦事方便,請蔣夫人做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周至柔事事聽命於她。宋美齡上任不久,認為飛機我們不能自造,全部購買自外國價格非常之貴,而世界飛機制造業發展迅速,性能日新月異,一種新飛機出世,最多保持兩三年,便為另一種更新式的所取代。這樣,徒然花了很多的錢。因此,她想出一個辦法,把空軍的經費儲蓄起來,暫時停止購買飛機,只要現有的飛機能維持經常訓練就行。到必要時,只要有錢,何愁買不到飛機呢。 如意算盤是打得很好,但一到執行之時便全走了樣:抗戰爆發後,隨著日軍的全面進攻,東南沿海主要港口盡數被日軍占領,使得引進先進戰機之路基本斷絕;加上西方多國擔心刺激日本,紛紛拒絕向中國出售先進戰機,這一時期的戰機價格反而大大提高——1939年,我國向美國購買70架寇蒂斯-萊特CW-21戰鬥機,該機性能一般、不具備裝甲和自封油箱,單機價格竟然高達7萬美元。結果雙方幾經交涉,最後只采購了30架;相比之下,另一種性能不錯的戰機霍克-75的購買價格看起來低了不少(單價35000美元),但依然高出該機的美軍采購價格23000美元一半之多。 高價購機僅是儲蓄生息失策的一方面,更嚴重的則是因為缺少外購渠道,國民政府只能有什麼買什麼,結果購回許多性能不佳的廢物。1937年5月,孔祥熙赴歐采購戰機時,法國就以“歐洲形勢緊張”為由拒絕售華相對先進的MS.406戰機,而只同意出售性能不佳的D.510,且數量也有所減少;隨後國民政府只得購買一批美制貝蘭卡28/90B郵政機改為戰機使用,結果效果不佳,根本無法作戰。 且不論宋美齡是否從抗戰前的“節約生息”中獲取私利,僅從效果看,當初節約經費打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想法基本落空。加上采購飛機運送、組裝、試飛、換裝需要不少時間,導致戰爭初期中國空軍被迫使用許多更加老舊的戰機升空作戰,並過早地在殘酷的消耗戰中將本來就不多的戰機和飛行員損失殆盡。 面對無兵可用的窘境,宋美齡這才設法與陳納德聯絡,耗費十餘倍於中國飛行員的薪水聘請美國飛行員,同時花重金保障其生活。以高價(陳納德部的第一批100架霍克-81戰機單價45000美元)采購戰機供其使用。在1941年,如此組建飛虎隊實屬國民政府走投無路後的無奈之舉。飛虎隊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卻無法掩飾國民政府在建設中國空軍問題上的短視與一廂情願。 國民黨自1920年孫中山時期就提出了“航空救國”的宏圖大志,然而直到抗戰爆發,中國的空中力量仍然悲劇性地要依靠高薪聘請外國雇傭兵才能保持存在感,這其中的教訓,顯然不止“多買飛機”這麼簡單。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